地名:一半村 | 隸屬:沙塄河鄉 |
區劃代碼:140602206211 | 代碼前6位:140602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F |
長途區號:0349 | 郵政編碼:036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清《朔州志》載名一半村,該村來歷有兩種傳說:一說,最初在現在村北先住的是任家,后又搬來鄭家,兩姓家數人口相等,各占一半,得名一半村。另一傳說,現在大隊郭占的地叫油砂坡,當初是王家所住,被洪水沖去一半,留下一半,得名一半村。
榮譽排行:
2023年11月,山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一半村為2023-2025年山西省衛生村。
2020年8月,山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一半村為2020—2022周期山西省衛生村。
基本介紹:
一半村東臨朔沙路,是沙塄河鄉的門戶村。全村占地5000多畝,其中耕地4200余畝,均為水澆地。全村共有人口1256人,其中黨員26人,總計391戶,人均純收入將近6000元。是遠近聞名的自然條件優越村。主導產業:一半村主要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導產業,農業種植以玉米、香瓜、西瓜以及各式蔬菜為主,尤其以香瓜聞名城區。畜牧業主要是奶牛養殖業,并以此為依托建有奶站一個以及村南的牧康源生態養殖基地,實現了奶牛的規范化養殖。活動場所簡介:一半村村級活動場所建成并完善于2007年,各項辦公設施配套完整,完全能夠滿足日常辦公需求,我村的黨員遠程教育系統也已接入并正常使用,為黨員的日常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組織機
歷史沿革:
1949年至1950年屬朔縣七區西小寨區;1951年至1952年屬朔縣四區賈莊區;1953年至1955年屬王萬莊鄉;1956年至1957年屬沙塄河鄉;1958年至1984年4月屬沙塄河人民公社;1984年5月屬沙塄河鄉所轄至今。
周邊相關:
一半村附近有朔州崇福寺、馬邑博物館、朔州市漢墓博物館、朔州古城、血染狼村、馬邑漢墓群等旅游景點,有雁門苦蕎、五花營羊肉、片烤方肉、“小人參”地蘿菜、豌豆粥、莜麥窩窩等特產,有朔州傳統鎏金技藝、朔州吹打樂、晉北道情戲、朔州傳統鎏金技藝、右玉剪紙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