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家堡村 | 隸屬:僧樓鎮 |
區劃代碼:140882101222 | 代碼前6位:140882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M |
長途區號:0359 | 郵政編碼:044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相傳,原先張姓居住西南堡子圪塔上,后遷居于此,故名張家堡。
榮譽排行:
2020年8月,山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張家堡村為2020—2022周期山西省衛生村。
基本介紹:
張家堡村歷史悠久,人情醇厚,風景優美,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稷西公路的要塞,呂梁山出入咽喉。全村共360戶1470口人,6個居民組,黨員40名,耕地2800余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全村60周歲以上人口165人,享受低保25戶,五保8戶。2012年人均純收入6204元。村集體收入主要是企業占地及集體土地承包收入,每年3萬余元。主導產業是農業,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小麥平均畝產500斤,玉米平均畝產900斤,每畝年純收入800余元,有少量藥材、桃樹種植。全村除溝地600畝澆不上水外,其余全部能夠澆灌。養殖方面現有養殖戶28家,其中8家養雞場規模較大,存欄35500只;養豬3戶,存欄142
歷史沿革:
清代為艷南里張家堡村。
1912-1949年屬北王編村。
1947年河津解放為北王行政村。
1952年為北王鄉政府。
1955年為北王鄉三星社北片。
1956年為張吳鄉三星社北片。
1958年為龍門人民公社。
1959年為僧樓人民公社。
1961年為張吳人民公社。
1971年為張吳公社張家堡大隊。
1984年為張吳鄉張家堡村民委員會。
2001年4月,僧樓鄉與張吳鄉合并為僧樓鄉張家堡村民委員會。
2002年為僧樓鎮張家堡
周邊相關:
張家堡村附近有黃河龍門景區、大梯子崖景區、古今天下旅游景區、薛仁貴故里、河津真武廟、高媒廟等旅游景點,有連伯韭菜、晉南牛、龍門梨棗、北原蘋果、山西琉璃制品、龍門麻黃等特產,有河津趙氏中醫正骨法、河津剪紙、河津琉璃燒制技藝、河津轉花燈、河津干板腔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