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衛莊村 | 隸屬:城區街道 |
區劃代碼:140882001217 | 代碼前6位:140882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M |
長途區號:0359 | 郵政編碼:044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衛莊村名由來已久。根據市文物部門審定,村北為漢代古墓葬群。從出土西漢磚旋墓磚刻有衛氏姓名的墳墓推斷,衛莊村遠在漢代就有“衛”氏望族居住,名曰衛莊。幾千年來,衛姓曾長期在此生息繁衍。又據村里發現一塊殘碑記載:明末持續兩年大旱,致使姓“衛”村民逃荒外出。后據傳,姓“衛”村民遷居甘肅、寶雞一帶。
基本介紹:
河津市城區街道辦衛莊村,位于河津以東,汾河以北,東鄰百底村,西面東黃村,橫有108國道東西橫穿,縱有張柴路南北跨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全村里共分為6個居民小組, 220余戶, 1200余人,其中勞力300余人,黨員41人。
全村土地總面積2800余畝,耕地960余畝,林地700余畝,退耕還林180余畝。
村民主要收入來源靠農業收入和外出務工,部分村民以種植棗樹、養殖業為主,是一個村無實體經濟的純農業村。
近年來,村兩委成員在各級政府的正確帶領和指導下,團結一致,齊心合力,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棗業,擴大聲勢,狠抓經濟
歷史沿革:
明代為百底里。
清代為百黃里。
1919年為第一區治。
1953年全縣劃為41個鄉為黃村鄉衛莊村。
1956年3月,全縣合并為17個鄉為黃村鄉衛莊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為黃村公社衛莊大隊。
1984年4月為黃村鄉衛莊村民委員會。
2001年為城區街道衛莊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衛莊村附近有黃河龍門景區、大梯子崖景區、古今天下旅游景區、薛仁貴故里、河津真武廟、高媒廟等旅游景點,有連伯韭菜、晉南牛、龍門梨棗、北原蘋果、山西琉璃制品、龍門麻黃等特產,有河津趙氏中醫正骨法、河津剪紙、河津琉璃燒制技藝、河津轉花燈、河津干板腔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