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老君鎮 | 隸屬:漢臺區 |
區劃代碼:610702105 | 代碼前6位:610702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F |
長途區號:0916 | 郵政編碼:723000 |
轄區面積:約35.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39萬人 |
人口密度:約6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鄭家壩社區 | ~001 | 主城區 | 據《續修南鄭縣志》記載,清同治前屬北區染房營壩所轄,中華民國保甲制時為老君鄉第四保。2012年更名為鄭家壩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四聯社區 | ~002 | 主城區 | 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期名為四聯農業高級社,因將四個初級社聯合為一個高級社,故名,1958年屬老君公社四聯大隊,文革時期更名為衛東大隊。1973年復名…[詳細] |
付廟村 | ~200 | 主城區 | 中華民國保甲制時為老君鄉第四、五保,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期,組建付廟農業高級社,1959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改稱付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更為現名,沿…[詳細] |
五星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名為五星農業高級社,1959年人民公社化改為五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更為今名,沿用至今。…[詳細] |
金星村 | ~203 | 村莊 | 中華民國保甲制時為老君鄉第五保。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名為金星農業高級社,1959年人民公社化時改稱金星大隊,1984年因體制改革改稱今名,沿用至今。…[詳細] |
新崗村 | ~206 | 村莊 | 中華民國保甲制時期為老君鄉第七保,1959年人民公社化時稱新崗大隊,1984年以自然村更名,沿用至今。…[詳細] |
五豐村 | ~207 | 村莊 | 中華民國保甲制時為老君鄉第七保。1959年人民公社化時名為五豐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稱五豐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金光村 | ~208 | 村莊 | 中華民國保甲制時為老君鄉第四保,1959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改為金光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更為今名,沿用至今。…[詳細] |
新興村 | ~209 | 村莊 | 新興村是原杜家壩村和原葉家嶺于2018年合并后得名,寓意著合并后的新村興旺發達。…[詳細] |
王家溝村 | ~210 | 村莊 | 中華民國保甲制時期為老君鄉第三保,村委會的前身為王家溝大隊,組建于1959年。1966年改稱愛國大隊;1972年恢復為王家溝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變…[詳細] |
拐拐村 | ~211 | 城鄉結合區 | 拐拐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皇塘村 | ~213 | 村莊 | 此地附近有“黃塘水庫”,“皇”與“黃”同音,是負責村民日常綜合性事務管理的群眾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金寨村 | ~214 | 村莊 | 中華民國保甲制時為武鄉鄉第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以金寨自然村改稱金寨大隊,1966年改稱立新大隊,1972年恢復原金寨大隊名稱,1984年體制改…[詳細] |
慶豐村 | ~215 | 村莊 | 設立于慶豐村的群眾自治組織,以喜慶豐收之意取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因當地有老君殿廟而得名。
基本介紹:
老君鎮地處漢中市北郊,鎮政府所在地鄭家壩,距市中心約3公里。全鎮總面積35.5平方公里,南接北關辦事處,北連武鄉鎮,轄17個村,1個居委會,131個村民小組,2524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35人),耕地26685畝。轄區內有九號信箱、市林業研究所、漢臺區林業工作站、理想化工集團公司等中、省、市、區單位14家。隨著漢中城市的發展,做為市區北大門的老君,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鎮域經濟強勁增長:2003年底,實現財政總收入2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56元。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108國道、勉城路、漢武路縱橫貫通、穿境而過,鎮村級水泥硬化路面達30多公里,襯砌渠道180公里,建有供水站、有
榮譽排行:
2020年12月,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確定老君鎮為2020年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鄉村旅游示范村。
2020年12月,老君鎮被確定為第四批智慧健康養老示范街道(鄉鎮)。
歷史沿革:
1949年前,為老君鄉。
1950年,沿用老君鄉。
1959年,改稱老君管理區。
1961年,成立老君公社。
1966年,改稱紅衛公社。
1973年,恢復老君公社。
1984年,復改老君鄉。
1992年10月,將老君鄉7個村和金寨鄉8個村、趙莊鄉2個村合并設立老君鄉。
1996年6月,改設老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