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七姑店村 | 隸屬:高城鎮 |
區劃代碼:421321102210 | 代碼前6位:421321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S |
長途區號:0722 | 郵政編碼:4413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隨州地區十分貧瘠,厲國(今隨縣)和唐國(唐縣鎮)的人們,紛紛要趕城關鎮(今廣水應山縣)的集。從唐鎮和厲山出發,必須經過七姑店,再經萬店入郝店,最后到達城關鎮。俗話說的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百姓哪一樣都不能少!因此,城關鎮的集就變得異常之重要!起先,七姑店這地方方圓幾十里沒有人煙,趕集的人們來來往往,都不知道這是啥地方。相傳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從前,有一戶貧苦人家,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作怪,一口氣生了六個女兒,眼見媳婦的肚子又大起來了,夫妻倆天天燒香拜佛,祈求上天一定要給個“帶把的”。但老天不遂人愿,待嬰兒“呱呱”墜地,仍是一“丫頭片子”。夫妻倆抱頭痛哭,只道是自己上輩子積福不夠,導致這輩子“只開花不結果”,于是也絕了再生的念頭。轉眼間,七年就過去了。因為有七個女兒,夫妻倆長年累月,沒日沒夜地干活也不能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忍痛將家里最小的、被喚作七姑的七女兒送給附近的人家做童養媳。可憐的七姑年紀雖小,但自從做了人家的童養媳,就苦罪連連:起早睡晚,端鍋摸灶,洗刷縫補樣樣干,吃不飽穿不暖,就是這樣,這家人還對她使白眼,給罪受。七姑為此常常暗自垂淚,哀嘆自己命運不好。又過了幾年,鬧水災,一場大水把這家人種植的莊稼沖了個精光,下半年收成沒了。“屋漏偏逢連陰雨”,大水過后,就是溫疫。一家人都病了,老頭子和兒子相繼死去。婆婆和七姑硬是挺了過來。好不容易熬過來的婆媳倆,按理說應相依為命,相互扶持才對,但婆婆不高興了,說七姑的命硬,克死了家里的頂梁柱。一氣之下,把七姑掃地出門了。十來歲的七姑無依無靠,白天到田間地頭采摘野果子充饑,晚上拱進草堆里與野貓為伴。風餐露宿,一路北上,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個地方。一天晚上,七姑迷迷糊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觀世音菩薩模樣的人在夢中叮囑她:七姑啊,你再向前走幾里,會看到很多趕集的人,他們很累很辛苦,也沒有個歇腳的地方,你可打點水,供人們落腳休息,別人感激你,不會讓你餓肚子的……七姑醒來睜眼一開,哪里有菩薩的半點影子。但她卻牢牢記住了菩薩的話,于是就在人們來來往往趕集的路邊,打來了清水,供人們歇息飲用。趕集的人們見七姑乖巧可憐,還方便路人,于是紛紛解囊,你送一把米,我給一包鹽,更有好心的人們還幫助七姑砍來了茅草,撿來了樹權,搭起了一間小屋,七姑就在這間小屋居住了下來。這就是七姑店最早的雛形,這店不賣任何東西,只提供清水和野果供趕集的人們落腳。原本這地方沒有名字,只知道這小女孩叫七姑。后來一傳十,十傳百,就管這地方叫做七姑店。因境內此地最為出名,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高城鎮七姑店村位于高城鎮南15公里處,南與曾都北郊峰火山村交接,與新316國道距離僅為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土質肥沃,人文薈萃。七姑店村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08戶,總人口1513人,總耕地面積2430畝。七姑店村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尤其以水稻高產在周圍久負盛名,近年來,七姑店村養殖業突起,養豬大戶、養魚大戶,養雞大戶等等。為七姑店村經濟發展再立新功。
七姑店村與三清觀村、新屋村、梅子溝村、卸甲店村、高黃村、龍王廟村、前進村、羅家橋村、高城社區、大橋村、雷家祠村、七里塔村、嵩垛村相鄰。
信息來源:隨縣網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
歷史沿革:
1948年屬高城區七姑鄉。
1956年合作化時,為建華農業合作社,屬厲山區卸甲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命名為建華大隊,屬厲山(東風)公社卸甲管理區。
1975年屬高城公社七姑管理區所轄。
1981年地名普查時,建華大隊更名為七姑店大隊,屬高城公社七姑管理區。
1984年設區建鄉、撤隊改村,七姑店大隊更名為七姑店村,屬七姑鄉。
1987年屬高城鎮管轄至今。
周邊相關:
七姑店村附近有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隨州文化公園、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隨州西游神話世界等旅游景點,有隨州泡泡青、隨州古銀杏、隨州香菇、廣水胭脂紅鮮桃、隨州蜜棗等特產,有青銅編鐘制作技藝、炎帝祭典(隨州神農祭典)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