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市鎮 | 隸屬:尉氏縣 |
區劃代碼:410223105 | 代碼前6位:41022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B |
長途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75000 |
轄區面積:約36.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78萬人 |
人口密度:約102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張市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古運糧河經此,有張氏女子在此擺渡并舍茶,深得鄉里贊譽,故名張氏。后村莊沿河發展為集市,改稱張市。…[詳細] |
石潭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此地原有一水潭(稱老龍潭),石姓在水潭附近聚居,形成南、北兩個村落,南部的村落名為前石潭,北部的村落名為后石潭。前、后石潭統稱為石潭。…[詳細] |
南謝村 | ~202 | 村莊 | 謝姓最早在此定居,形成南、北兩個村落,南部村名南謝。…[詳細] |
北謝村 | ~203 | 村莊 | 謝姓最早居此形成南、北兩個村落,北部村名北謝。…[詳細] |
鄭崗村 | ~204 | 村莊 | 鄭姓最早在此地一大沙崗附近定居建村,故名鄭崗。…[詳細] |
榆林郭村 | ~205 | 村莊 | 郭姓最早居此建村,村中榆樹較多,成片成林,故名榆林郭。…[詳細] |
沈家村 | ~206 | 村莊 | 原名石布村,古時有一南征將軍的妻子沈氏染上瘟疫死在村東頭的一件小廟里,因戰事吃緊,不能把將軍的妻子安葬故里,故就地埋葬,后石布村改名為沈家。…[詳細] |
小寨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宋代岳飛大戰金兀術時曾在此地安營扎寨,取名景岳寨。后人在景岳寨定居,隨歷史變遷,演變為小寨。…[詳細] |
東萬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萬姓在此扎戶最早,故名萬村。后萬姓全部遷走,仍名萬村。后分居東、西兩處,東部村名東萬。…[詳細] |
西萬村 | ~209 | 村莊 | 萬姓在此扎戶最早,故名萬村。后萬姓全部遷走,仍名萬村。后分居東、西兩處,西部村名西萬。…[詳細] |
馮崗村 | ~210 | 村莊 | 馮姓最早在此地一黃土崗附近定居建村,故名馮崗。…[詳細] |
沙門村 | ~211 | 村莊 | 傳說此地有一寺院原名六里寺,此寺院分前寺、后寺兩部分,前寺、后寺相距六里,故名。又因寺院房頂全由琉璃瓦構成,演變為琉璃寺,遠近聞名,香火非常旺盛,當時…[詳細] |
邊崗村 | ~212 | 村莊 | 人們在此地一黃土沙崗邊緣聚居建村,故名邊崗。…[詳細] |
崔莊村 | ~213 | 村莊 | 崔姓祖先最早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且時人崔姓居多,故名崔莊。崔姓最早居此建村,故名崔莊。…[詳細] |
孔莊村 | ~214 | 村莊 | 原名大張村,后來孔姓從山東曲阜遷居至此,人口增多,張姓族人不斷減少,逐漸沒落,故更名孔莊。…[詳細] |
尹莊村 | ~215 | 村莊 | 原名雙廟村,因村東西各建一座廟宇而得名。后一部分尹姓人家遷居至此,形成一大一小兩個尹姓村莊,大村名大尹莊。…[詳細] |
劉莊村 | ~216 | 村莊 | 劉姓最早居此建村,故名劉莊。1980年更名南劉莊。…[詳細] |
前大莊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莊較大,故名大莊。后分為南、北兩個村莊。南部村名前大莊。…[詳細] |
后大莊村 | ~218 | 鎮中心區 | 莊較大,故名大莊。后分為南、北兩個村莊。北部村名后大莊。…[詳細] |
王老村 | ~219 | 村莊 | 五世迥明正德九年(1514)甲戊科進士官至甘肅秦州知州,五世選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進士,官至山西為山西應州知州。迥、選系一母同胞,眾稱“一母二進…[詳細] |
高莊村 | ~220 | 村莊 | 高姓最早居此建村,故名高家。1952年成立高價農民委員會,屬陸口鄉。1958年改稱高莊生產大隊。1983年改稱高莊村民委員會,屬張市鄉。1996年鄉改…[詳細] |
老集村 | ~221 | 鎮鄉結合區 | 傳說老集村始于北宋初年,原名耳家莊。元末明初,更名張楊珊。到清朝康熙年間,改名大符莊,人們在大符莊南部交易逐漸形成集市。因古運糧河流經北部,河道繁忙,…[詳細] |
吳崗村 | ~222 | 鎮鄉結合區 | 吳姓最早在此地一大沙崗附近定居建村,故名吳崗。…[詳細] |
陸口村 | ~223 | 村莊 | 此地有一條古運糧河(古賈魯河),陸姓在古運糧河渡口附近定居建村,取名陸口。后一分為二,形成南、北兩個村落,位于南部的村落名為下口,位于北部的村落名為上…[詳細] |
坡莊村 | ~224 | 村莊 | 郭姓人氏從榆林郭遷此建村。因是從榆林郭“破”出的,故名“破莊”。后演變為坡莊。…[詳細] |
地名由來:
一說:古運糧河(古賈魯河)經此,明清時期張市是遠近聞名的水旱碼頭。有張氏女子在此擺渡并舍茶,深得鄉里贊譽,故村名張氏。后村莊沿河發展為集市,改稱張市。二說:南宋時期,古運糧河經此,因有水人長得水靈,此地出了兩個美女,一個姓張,一個姓楊,后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形成渡口叫張楊渡口,又形成集市叫張楊集市,簡稱張市。
基本介紹:
尉氏縣轄鄉。1958年建張市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建鎮。位于縣城東南,相距12公里。面積36.8平方公里,人口4.5萬。尉扶公路過境。轄張市、石潭、南謝、北謝、鄭崗、郭家、沈家、小寨、東萬、西萬、馮崗、沙門、邊崗、崔莊、孔莊、尹莊、劉莊、前大-莊、后大-莊、王老、高莊、老集、吳崗、陸口、坡莊25村委會。工業以化工、香料、棉紡、農副產品加工為主。農業主產小麥、棉花、玉米。
榮譽排行:
2022年9月,張市鎮被確定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2021年9月,張市鎮入選2021年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
2021年4月,張市鎮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201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張市鎮榜上有名。
歷史沿革:
清稱張市集。
1949年屬陳留專區,稱張市區。
1955年撤區設張市中心鄉。
1958年建張市公社。
1983年改稱張市鄉。
1996年撤鄉建張市鎮。
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尉氏縣張市鎮沙門村)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年輕時博覽群書,隋朝末年出家當和尚。后來碰上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和尚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