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永合會鎮 | 隸屬:永年區 |
區劃代碼:130408105 | 代碼前6位:130408 |
行政區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冀D |
長途區號:0310 | 郵政編碼:057150 |
轄區面積:約77.7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42萬人 |
人口密度:約44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永二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永二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永一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永一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永三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永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張窯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最先居住在村南的窯洞里,命村名張窯。…[詳細] |
吳莊村 | ~205 | 村莊 | 由壽國公中書右丞鼎墓和趙國公史部尚書元圭墓可證,元代就有吳氏大家族在此居住,稱吳莊。…[詳細] |
陳溝村 | ~206 | 村莊 | 明初陳氏奉詔在此占產為莊。因居山溝北端,故名陳溝。…[詳細] |
李溝村 | ~207 | 村莊 | 元代已有陳氏在此居住。明初,王、常、李等姓氏奉詔來此定居,以王、常兩姓命村名王常窯。李姓李姓家族發展較快,漸成村中大戶,于明朝中期更名李家溝,簡稱李溝…[詳細] |
冀窯村 | ~208 | 村莊 | 冀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莊溝村 | ~209 | 村莊 | 明初有翟氏從外地遷此占產立莊。因地處溝壑地帶,命村名翟莊溝。1958年公社化以后,群眾習慣稱莊溝。…[詳細] |
郭窯村 | ~210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郭氏奉詔遷此占產立莊,因最初居住于窯洞內,故命名郭窯。 。…[詳細] |
東石山村 | ~211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侯氏等人家奉詔遷此安居立業。因這里有小山坡,故命村名小石山,又因位于大石山之東,后更名為東石山。…[詳細] |
大油村 | ~212 | 村莊 | 形成于宋元之前,曾寫作大繇村。《辭源》上講,“繇”與“由”通用,指草茂盛貌。大油村座落在名河南岸古馬馳湖旁,是個土地肥沃雜草茂密的地方,命村名大繇村,…[詳細] |
小油村 | ~213 | 鎮鄉結合區 | 相傳明永樂年間,武氏奉詔從山西遷來,定于大油村北,相距很近,取村名小油村,1963年因洪水把村莊沖毀,居民搬遷于大油村東,未更名。…[詳細] |
臺口村 | ~214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武氏鳳爪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村西有一打臺地,村莊緊靠名河南岸,是洺河河口最窄吃,故命名為臺口。…[詳細] |
婁里村 | ~215 | 村莊 | 戰國時期,在該村南紅山上有幾座鐵匠爐,專為趙國易陽城王子打造兵器,該地當時叫爐里。后來演變為婁里村。…[詳細] |
高窯村 | ~216 | 村莊 | 據奶奶廟碑文記述,名以前,有高氏人家在此挖窯洞居住,稱高窯。…[詳細] |
大石山村 | ~217 | 村莊 | 據任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任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這里有座石山,為和村東小石山區別,村名稱大石山。…[詳細] |
里三窯村 | ~218 | 村莊 | 明初有三戶姓李的人家遷此占產立莊,最初挖窯洞居住,遂取名李三窯。后來村莊順山溝發展到東西約三里長,所以又稱里三窯。…[詳細] |
張邊村 | ~219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從山西遷來兩戶張姓人家,在此占產立莊,因這一帶歷來為永年與武安邊界地,村莊多以某某邊命名,故冠以張姓命村名張邊。…[詳細] |
王邊村 | ~220 | 村莊 | 這一帶歷來是永年與武安兩縣的邊界,所以山村多以某某邊為名。據家譜記載,該村是明初王、范、閻等姓氏奉詔遷此分片定居,故稱王邊、范邊和閻邊。…[詳細] |
東陽窯村 | ~221 | 村莊 | 東陽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王窯村 | ~222 | 村莊 | 王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焦窯村 | ~223 | 村莊 | 早在宋代,有焦姓從武安縣南安樂村遷此占產立莊,曾叫焦莊,因住窯洞,故又名焦窯。…[詳細] |
米窯村 | ~224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有米姓遷此定居,因住窯洞,遂取名米窯。…[詳細] |
西陽窯村 | ~225 | 村莊 | 據楊氏家譜記載,明初有楊氏自本縣雙陵村遷此安居立業。因地處山溝,故命村名楊溝,清朝末年改稱西楊窯(楊家窯改為東楊窯)。…[詳細] |
新安村 | ~226 | 村莊 | 居住村民來自周邊各縣,他們多是佛光寺的信徒,靠租種寺廟內土地生活,清末才形成村落,原村名老鴉嘴。1942年改名為新安村。…[詳細] |
海軍八一一廠社區 | ~401 | 特殊區域 | 海軍八一一廠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3,為特殊區域。…[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政府駐永合會二村而得名永合會鎮。明初燕王掃北后,任、韓、侯三姓氏從外地遷來居住,稱挪來村。后來三姓氏互不團結,經常打鬧,故稱村名為隔別會。到清代重新和好,改名為永和會。
基本介紹:
永合會鎮地處我區西部,屬太行山東麓丘陵地區,西依紫山與武安接壤,北傍洺河,南與邯鄲毗鄰,東臨京廣鐵路和107國道,距城區5公里。轄26個村8950戶,總人口36170人。鎮域面積7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545畝,山地面積40000畝,是永年縣面積最大的鄉鎮和山區鄉鎮。轄區內北部有洺河穿境而過,還有南水北調中線自我鎮張窯村、永二村、吳莊村、陳溝村、大油村、臺口村由南向北穿過。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永合會鎮被確定為邯鄲市2020—2021年度市級文明村鎮。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永合會鎮人口數量為3.42萬人,位列永年區各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2位。
文化旅游:
朱山石刻位于河北邯鄲市北面的永年縣合會鎮吳莊村村北約1公里處,又稱婁山石刻,是河北最早的西漢石刻之一。石刻內容記載了漢高祖劉邦之孫趙王遂與群臣在朱山飲酒應對的情景。“漢朱山群臣上酬石刻”簡稱
永合會東北溝遺址為西周古遺址,位于永年縣小永合會鎮永二村東北。永合會東北溝遺址是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發榮烈士墓:位于永年縣永合會鎮里三窯村西。李發榮1915年9月出生,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10月25日殉職。其忠于職守,為永年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做出了卓越貢獻,殉職后,被
西召莊遺址為宋、元代古遺址,位于永年縣永合會鎮西召莊村西。西召莊遺址是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永年縣六區所轄。
1953年建永合會鄉,屬永合會區,1957年撤區并鄉仍為永合會鄉,1958年建人民公社,為永合會公社。
1961年公社體制改革,建為小公社。
1983年復設永合會鄉。
1984年撤鄉建立永合會鎮。
1996年擴鎮并鄉時將原大油村鄉、王邊鄉劃歸永合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