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魏城鎮 | 隸屬:魏縣 |
區劃代碼:130434100 | 代碼前6位:130434 |
行政區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冀D |
長途區號:0310 | 郵政編碼:056800 |
轄區面積:約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77萬人 |
人口密度:約258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60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南關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建于明初,因位于縣城南門外,故稱南關![詳細] |
西小門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始建于明初,因地處縣城西小門外而得名。…[詳細] |
東關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該村建于明初,因緊鄰縣城東門而得名![詳細] |
魏集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魏集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大北關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先民從外地遷此定居,因離縣城北門較近,故稱北關村。后漳河泛濫,河流從該村中間流過,將村一分為二,后人按村落大小稱…[詳細] |
西關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建于明初,因地處縣城西門外,故稱西關![詳細] |
常小莊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明初辛氏從山西遷此立莊得名辛莊。清光緒十年(1884),該村分為小辛莊、辛莊東兩村。后常、馮兩姓分別在小辛莊和辛莊東發展成大戶。民國初小辛莊改常小莊,…[詳細] |
杜町社區 | ~008 | 鎮鄉結合區 | 始建于明初,因杜氏從山西遷來時,在漳河灘上立莊定居而得名。后“灘”字演變為“疃”字![詳細] |
崗井社區 | ~010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奉詔遷此定居時,挖成一口水井,人們為保護這口水井,用一沒底缸套在井口上,故稱缸井,并引用為村名。后“缸”字演變成“崗”![詳細] |
三田社區 | ~011 | 鎮鄉結合區 | 建于明初。三里鋪村因距縣城三華里,且設有驛站(鋪),故名三里鋪。后因水災,田氏一家數口流落此地定居,村名為田家莊,后人簡稱田莊。1961年將二村劃為一…[詳細] |
謝町社區 | ~012 | 鎮鄉結合區 | 謝町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河里西社區 | ~013 | 鎮中心區 |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因先民由外地遷來,定居漳河故道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將該村分為河里東、河里西兩個行政村![詳細] |
吳辛寨社區 | ~014 | 鎮鄉結合區 | 建于明初,系山西遷來,四姓分立四莊。為防水患,皆繞村筑寨墻,故得名“新寨”,并名冠于姓氏![詳細] |
皇小莊社區 | ~015 | 鎮中心區 | 皇小莊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馮小莊社區 | ~016 | 鎮中心區 | 明初辛氏從山西遷此立莊得名辛莊。清光緒十年(1884),該村分為小辛莊、辛莊東兩村。后常、馮兩姓分別在小辛莊和辛莊東發展成大戶。民國初小辛莊改常小莊,…[詳細] |
石辛寨社區 | ~017 | 鎮中心區 | 建于明初,系山西遷來,四姓分立四莊。為防水患,皆繞村筑寨墻,故得名“新寨”,并名冠于姓氏![詳細] |
東小門社區 | ~018 | 鎮中心區 | 始建于明初,因位于縣城東北小門外而得名。…[詳細] |
河里東社區 | ~019 | 鎮中心區 |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因先民由外地遷來,定居漳河故道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將該村分為河里東、河里西兩個行政村。…[詳細] |
馮辛寨社區 | ~021 | 鎮鄉結合區 | 建于明初,系山西遷來,四姓分立四莊。為防水患,皆繞村筑寨墻,故得名“新寨”,并名冠于姓氏。…[詳細] |
趙寨社區 | ~022 | 鎮鄉結合區 | 魏城鎮趙寨村位于魏縣縣城西側,東依魏縣主城區,南與三個河下(梁河下、朱河下、董河下)為鄰,西接廣平縣油房村,北與廣平柳林村相鄰,邯大公路穿村而過,交通…[詳細] |
東南溫社區 | ~023 | 鎮鄉結合區 | 東南溫村屬于魏城鎮,位于魏縣縣城西4.5公里處,東與趙寨村相連,南與龐莊村為鄰,西與南溫店齒唇相依,北與廣平柳莊互為里表。民有渠繞村北而過,村內有梨樹…[詳細] |
高劉莊社區 | ~024 | 鎮鄉結合區 | 魏縣魏城鎮高劉莊村位于縣城西5公里處,魏峰公路南邊,東臨白仕望村,王辛寨村,西鄰邢于村,常于村,南與靳于村,劉家拐村相接,北鄰龐莊村,該村被南,北,東…[詳細] |
董河下社區 | ~025 | 鎮鄉結合區 | 系明代董、梁、朱、劉四姓先民由外地遷此所立。因緊鄰漳河,處于下游,故取村名河下。各村冠于姓氏![詳細] |
朱河下社區 | ~026 | 鎮鄉結合區 | 魏縣魏城鎮朱河下村位于縣城西2.5公里外,漳河古道南畔,東臨董河下村,西和梁河下村相接,該村被南,北,東三面的優質果園環抱其中。是一個春有繁花,秋有碩…[詳細] |
白仕望社區 | ~027 | 鎮鄉結合區 | 白仕望村位于縣城西2公里處,居民戶數580戶,3389人,耕地面積2102畝,現有黨員數68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7人![詳細] |
劉河下社區 | ~028 | 鎮鄉結合區 | 劉河下村位于縣城西0.5公里處,居民戶數185戶,1360人,耕地面積619畝,現有黨員數39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4人![詳細] |
北羅營社區 | ~029 | 村莊 | 北羅營村位于魏縣縣城正西8公里處,隸屬魏縣魏城鎮,是魏縣、廣平縣、成安縣三縣交界的一個行政村,現有人口5000余人,主要農產品有:鴨梨、桃、蘋果,小麥…[詳細] |
梁河下社區 | ~030 | 鎮鄉結合區 | 系明代董、梁、朱、劉四姓先民由外地遷此所立。因緊鄰漳河,處于下游,故取村名河下。各村冠于姓氏![詳細] |
后王社區 | ~031 | 鎮鄉結合區 | 后王村位于縣城西5公里處,居民戶數175戶,1146人,耕地面積905畝,現有黨員數32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4人![詳細] |
前王社區 | ~032 | 村莊 | 前王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孟于社區 | ~033 | 鎮鄉結合區 | 魏縣魏城鎮孟于村,位于魏縣城西6公里魏峰線路北,東臨常于村、魏于村,北倚漳河故道隔而相望西南溫,被馬于村從西南到村東環繞包裹的一個800口人的自然村,…[詳細] |
西南溫社區 | ~034 | 村莊 | 魏縣魏城鎮西南溫村民委員會,辦公室地址位于具有1萬年的歷史和3100年的建城史的邯鄲,河北省邯鄲市魏縣魏城鎮西南溫村(郵編:056800)(行政區號:…[詳細] |
邢于社區 | ~035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馬、魏、孟、常、邢、靳六姓先民由山西省遷此,分別在一棵古榆樹周圍立莊,古榆樹枝葉茂盛,先民取村名榆村,并各冠以姓氏。后“榆”字演變為“于”![詳細] |
靳于社區 | ~036 | 鎮鄉結合區 | 魏縣魏城鎮靳于村位于縣城西5.5公里,魏峰路南1公里處,東至王辛寨,南至賢孝門,西至后王村,北至劉莊,四周農田包圍。
一、基本情況:
相傳于洪洞遷…[詳細] |
常于社區 | ~037 | 鎮鄉結合區 | 常于村位于縣城西5公里處,居民戶數310戶,1977人,耕地面積6191483畝,現有黨員數33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6人![詳細] |
魏于社區 | ~038 | 鎮鄉結合區 | 魏于村位于縣城西5公里處,居民戶數107戶,639人,耕地面積399畝,現有黨員數27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4人![詳細] |
范辛寨社區 | ~039 | 鎮鄉結合區 | 魏縣魏城鎮范辛寨村位于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縣城西南角2.5公里處,東邊緊接南辛寨玉泉河,南邊緊鄰栗辛寨,王辛寨,西邊緊接白仕望,北邊距劉河下魏峰路1700…[詳細] |
栗辛寨社區 | ~040 | 鎮鄉結合區 | 魏縣魏城鎮栗辛寨地,位于魏縣魏城鎮西南五公里處,南面與魏縣仕望集鄉接,東西向一條大街穿過村莊,風光秀美,民風樸實。該村現有268戶,1343口人,均為…[詳細] |
南辛寨社區 | ~041 | 鎮鄉結合區 | 南辛寨村位于縣城西5公里處,居民戶數107戶,831人,耕地面積673畝,現有黨員數22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4人![詳細] |
王營社區 | ~042 | 村莊 | 魏縣王營村位于魏城鎮西五公里處,于魏縣、成安、廣平三縣交界中點,北鄰邯大公路,南鄰民有河,東靠大牙線省路,西搭成安縣界,是一個水果飄香、五谷俱全的平原…[詳細] |
馬于社區 | ~043 | 鎮鄉結合區 | 馬于村位于縣城西6公里處,居民戶數601戶,3490人,耕地面積2172畝,現有黨員數42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6人![詳細] |
康町社區 | ~044 | 鎮鄉結合區 | 康町村位于縣城西5公里處,居民戶數372戶,2543人,耕地面積2302畝,現有黨員數70人,村兩委班子人數有6人。…[詳細] |
南溫店社區 | ~045 | 鎮鄉結合區 | 魏城鎮南溫店村,位于魏縣縣城西4.8公里處,東鄰東南溫村,南臨魏于村,西與西南溫相接,北與廣平劉莊村相望;南距魏峰線約2公里,北距邯大線約1.9公里,…[詳細] |
小北關社區 | ~046 | 鎮鄉結合區 | 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先民從外地遷此定居,因離縣城北門較近,故稱北關村。后漳河泛濫,河流從該村中間流過,將村一分為二,后人按村落大小稱…[詳細] |
町上社區 | ~047 | 鎮鄉結合區 | 町上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龐莊社區 | ~048 | 鎮鄉結合區 | 龐莊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王辛寨社區 | ~049 | 鎮鄉結合區 | 邯鄲市魏縣王辛寨村,屬于魏城鎮,位于邯鄲市魏縣西南方向處,東臨南辛寨,西鄰靳于村,南鄰栗辛寨,北鄰白仕望,是個風光秀美的村莊。
該村現在155戶…[詳細] |
李辛寨社區 | ~050 | 鎮鄉結合區 | 李辛寨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勤政社區 | ~051 | 鎮中心區 | 勤政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開源社區 | ~052 | 鎮中心區 | 開源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洹水灣社區 | ~053 | 鎮中心區 | 洹水灣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龍鄉社區 | ~054 | 鎮中心區 | 龍鄉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天健社區 | ~055 | 鎮中心區 | 天健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益民山社區 | ~056 | 鎮中心區 | 益民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禮賢社區 | ~057 | 鎮中心區 | 禮賢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文侯社區 | ~058 | 鎮中心區 | 文侯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天安社區 | ~059 | 鎮中心區 | 天安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魏州社區 | ~060 | 鎮中心區 | 魏州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梨鄉社區 | ~061 | 鎮中心區 | 梨鄉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興魏社區 | ~062 | 鎮中心區 | 興魏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地名由來:
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治遷此,遂稱魏縣鎮,簡稱魏鎮,又稱魏集。1953年設魏鎮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城關鎮,1987年改今名。
基本介紹:
魏城鎮鎮0駐魏集村。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9.49萬。轄19個社區、29個行政村:北羅營、白仕望、小北關、王辛寨、栗辛寨、南辛寨、范辛寨、李辛寨、西南溫、東南溫、南溫店、董河下、朱河下、梁河下、劉河下、高劉莊、后王、前王、常于、魏于、孟于、馬于、邢于、靳于、康疃、龐莊、疃上、趙寨、王營。
榮譽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魏城鎮上榜。
2022年3月,魏城鎮被確定為邯鄲市2020—2021年度市級文明村鎮。
文化旅游:
魏縣治歷經于村、舊縣廟、洹水、今魏城鎮4處于村古城。位于今魏城鎮東北13公里處,是西漢至唐代的縣治,建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垣規模宏大,周長近萬米,以沙石膠土砌筑,曾是西漢
城隍廟遺址:位于魏縣政府西北方向500米處。據《魏縣志》記載:城隍廟始建于明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由知縣婁建明所建。遺址現存南北長100米,東西寬90米,是魏域祭祀文化的傳承體現,具
吉祥寺遺址:位于魏縣魏城鎮小北關村西頭,遺址南北長120米,東西寬70米,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從碑文和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分析:這座寺院的祭祀活動涉及面廣,南北縱橫延伸晉冀魯豫,是中原祭祀
歷史沿革:
1940年6月前,鎮所轄村莊歸大名縣管轄,此后歸復置的魏縣管轄;1953年置魏鎮鄉。
1958年成立魏城鎮人民公社。
1984年改魏城鎮人民公社為城關鎮。
1987年改為魏城鎮。
1989年5月,西南溫鄉并入魏城鎮。
1996年1月,白仕望鄉并入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