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楊橋鎮 | 隸屬:大名縣 |
區劃代碼:130425101 | 代碼前6位:130425 |
行政區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冀D |
長途區號:0310 | 郵政編碼:056900 |
轄區面積:約62.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66萬人 |
人口密度:約58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楊橋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明代漳河流經此地,鄰村一楊姓大戶在此建橋一座,人稱楊家橋,漸成村落,后簡化為楊橋。…[詳細] |
房頭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莊地處古漳河的支流——俗稱樊河故道旁,故名樊河道村,當地群眾習慣稱為“房頭”村。…[詳細] |
程子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因程姓最早在此定居,故稱程子村。…[詳細] |
后黃莊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因建村時村民都姓黃,原稱黃莊,后分為前后兩村,此村在北部,稱后黃莊。…[詳細] |
前黃莊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因建村時村民都姓黃,原稱黃莊,后分為前后兩村,此村在南部,稱前黃莊。…[詳細] |
白莊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因建村時村民多為白姓,故取村名為白莊。后因重名村較多,1982年5月更名為西白莊。…[詳細] |
前齊莊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古時村莊靠近漳河故道,屢遭水患,村民齊心協力搬遷于高埠之上,為紀念這一壯舉,故將村命名為齊莊。后分為前后兩村,此村在南部,稱前齊莊。…[詳細] |
后齊莊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古時村莊靠近漳河故道,屢遭水患,村民齊心協力搬遷于高埠之上,為紀念這一壯舉,故將村命名為齊莊。后分為前后兩村,此村在北部,稱后齊莊。…[詳細] |
沐浴莊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村西有一條河,水淺且清,盛夏人們常在此處洗浴,故名沐浴莊。…[詳細] |
趙莊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趙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趙家莊。…[詳細] |
馮屯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馮姓最先遷于此地定居,故名馮屯。…[詳細] |
邊村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村名為草村,因多發死亡事故,術士說是東鄰馬村的“馬”吃“草”,遂改為“鞭村”,后演化為“邊村”。…[詳細] |
李村村 | ~213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李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李村。…[詳細] |
馬村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馬姓最早遷于此地定居,故名馬村。…[詳細] |
程馬寨村 | ~215 | 村莊 | 相傳北宋時此地為騎兵營寨,后程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程馬寨。…[詳細] |
前桑圈村 | ~216 | 鎮鄉結合區 | 宋代時這里是富人的場院,周圍盡是寨桑,后因戰爭,人去地荒,寨桑尚存。明初遷民于此,因村周圍有許多寨桑樹,故名桑圈。后分為前后兩村,該村在南部,稱前桑圈…[詳細] |
后桑圈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宋代時這里是富人的場院,周圍盡是寨桑,后因戰爭,人去地荒,寨桑尚存。明初遷民于此,因村周圍有許多寨桑樹,故名桑圈。后分為前后兩村,該村在北部,稱后桑圈…[詳細] |
李馬寨村 | ~218 | 村莊 | 相傳北宋時此地為騎兵營寨,后李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李馬寨。…[詳細] |
劉馬寨村 | ~219 | 村莊 | 相傳北宋時此地為騎兵營寨,后劉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劉馬寨。…[詳細] |
胡馬寨村 | ~220 | 村莊 | 相傳北宋時此地為騎兵營寨,后胡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胡馬寨。…[詳細] |
黃馬寨村 | ~221 | 村莊 | 相傳北宋時此地為騎兵營寨,后黃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黃馬寨。…[詳細] |
小莊村 | ~222 | 村莊 | 因村小人少,故名小莊。…[詳細] |
東司莊村 | ~223 | 村莊 | 早年這一帶有兩個較大的寺院,稱東寺、西寺。該村鄰東寺,稱東寺莊,后演變為東司莊。…[詳細] |
北馬頭村 | ~224 | 村莊 | 明代這里是漳河的一個碼頭,故村名以碼頭稱之,后演變為馬頭村。有三個村并存,因該村在北部,故名北馬頭。…[詳細] |
西馬頭村 | ~225 | 村莊 | 明代這里是漳河的一個碼頭,故村名以碼頭稱之,后演變為馬頭村。有三個村并存,因該村在西部,故名西馬頭。…[詳細] |
南馬頭村 | ~226 | 村莊 | 明代這里是漳河的一個碼頭,故村名以碼頭稱之,后演變為馬頭村。有三個村并存,因該村在南部,故名南馬頭。…[詳細] |
祝村村 | ~227 | 村莊 | 因歷史上該村祝姓較多,故名祝村。…[詳細] |
黃安莊村 | ~228 | 村莊 | 村名取吉祥平安之意,歷史上該村黃姓較多,故名黃安莊。…[詳細] |
喬莊村 | ~229 | 村莊 | 明初喬姓遷于此地定居,村以姓氏而得名。…[詳細] |
未莊村 | ~230 | 村莊 | 明初遷民至此地時,魏姓居多,村以姓氏得名。…[詳細] |
王莊村 | ~231 | 村莊 | 王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安莊村 | ~232 | 村莊 | 明初有溫姓遷于此地,時稱溫莊;后又遷入安姓,人口逐漸發展為多數,村名遂改為安莊。…[詳細] |
小霍莊村 | ~233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霍姓遷于此地定居,當時人數較少,故稱小霍莊。…[詳細] |
大霍莊村 | ~234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數十戶霍姓人家遷于此地定居,因與小霍莊毗鄰,故稱大霍莊。…[詳細] |
東周莊村 | ~235 | 鎮鄉結合區 | 明代從外地遷入周姓定居,分駐東西兩村,該村在東部,故稱東周莊。…[詳細] |
西周莊村 | ~236 | 鎮鄉結合區 | 明代從外地遷入周姓定居,分駐東西兩村,該村在西部,故稱西周莊。…[詳細] |
東海子村 | ~237 | 村莊 | 明代漳河流經此地,有一較大面積積水,望之如海,俗語稱海子。該村在海子東邊,故稱東海子。…[詳細] |
后海子村 | ~238 | 村莊 | 明代漳河流經此地,有一較大面積積水,望之如海,俗語稱海子。該村在海子北部,故稱后海子。…[詳細] |
前海子村 | ~239 | 村莊 | 明代漳河流經此地,有一較大面積積水,望之如海,俗語稱海子。該村在海子南邊,故稱前海子。…[詳細] |
武莊村 | ~240 | 村莊 | 明代有武姓遷于此地定居,村以姓而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明代漳河流經此地,鄰村一楊姓大戶在此建橋一座,人稱楊家橋,漸成村落,后簡化為楊橋。
基本介紹:
大名縣轄鎮。1953年置楊橋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元月北馬頭鄉并入。位于縣城西北,相距20公里。面積62.8平方公里,人口3.8萬。大(名)和(寨)公路過境。轄楊橋、房頭、程子、后黃莊、前黃莊、后齊莊、白莊、前齊莊、沐浴莊、趙莊、馮屯、邊村、李村、馬村、程馬寨、前桑圈、后桑圈、李馬寨、劉馬寨、胡馬寨、黃馬寨、小莊、東司莊、北馬頭、西馬頭、祝村、南馬頭、黃安莊、喬莊、未莊、王莊、安莊、小霍莊、大霍莊、東周莊、西周莊、前海子、后海子、武莊、東海子4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棉花、玉米。是縣內主要產棉區之一.
榮譽排行:
2021年10月,河北省愛衛會命名楊橋鎮為2020年度河北省衛生鄉鎮。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楊橋鎮人口數量為3.66萬人,位列大名縣各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8位。
文化旅游:
泰山行宮九蓮閣碑位于大名縣楊橋鎮東海子村內。泰山行宮九蓮閣碑是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體制下放,為楊橋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楊橋鎮;1996年2月北馬頭鄉并入楊橋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