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河口鎮 | 隸屬:郁南縣 |
區劃代碼:445322112 | 代碼前6位:445322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W |
長途區號:0766 | 郵政編碼:527300 |
轄區面積:約7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14萬人 |
人口密度:約28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河口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南江從西向東流入境內,白石河從東南方向注入鎮中部后匯入南江,因鎮在兩河匯合出口處岸邊,故名。…[詳細] |
龍溪村 | ~201 | 村莊 | 新中國成立初屬河口行政村;1953年屬河口鄉;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為河口人民公社龍溪生產大隊;1958-1961年屬河口人民公社;1983年屬河…[詳細] |
河口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南江從西向東流入境內,白石河從東南方向注入鎮中部后匯入南江,因鎮在兩河匯合出口處岸邊,故名。…[詳細] |
佛子壩村 | ~203 | 村莊 | 昔日,謝、張、蘇、萬、黃氏先后遷入。1958年為佛子壩生產大隊,1983年撤公社時稱佛子壩鄉,1987年改為佛子壩村民委員會,1989年為管理區辦事處…[詳細] |
和都村 | ~204 | 村莊 | 張、李、游、傅、黎、梁氏先后遷入。建國后為四區和都行政村,1958年為和都生產大隊,1983年改為和都鄉,1987年改為村民委員會,1989年改成管理…[詳細] |
甘羅村 | ~205 | 村莊 | 村后山腰似籮子,半山有庖羅寺,因而命甘羅。…[詳細] |
南龍村 | ~206 | 村莊 | 周、范、凌、吳、石、邵、練氏先后遷入。1958年時為南龍生產大隊,1983年為南龍鄉人民政府,1987年為南龍村民委員會,1989年為南龍管理區,19…[詳細] |
回龍村 | ~207 | 村莊 | 因建行政村時根據駐地的地勢山形似回頭看的龍形而命名。…[詳細] |
綠化村 | ~208 | 村莊 | 綠化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竹頭圍村 | ~209 | 村莊 | 張、許、林、傅、周、江、劉氏先后遷入。民國時期為三堡鄉,后并入連灘第八區轄,1958年為竹頭圍生產大隊,1983年為竹頭圍鄉人民政府,1987年為竹頭…[詳細] |
河口寨村 | ~210 | 村莊 | 河口寨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油麻坑村 | ~211 | 村莊 | 昔日該村南江邊上有一沙灘,大量種植油麻,故名油麻坑。…[詳細] |
地名由來:
南江從西向東流入境內,白石河從東南方向注入鎮中部后匯入南江,因鎮在兩河匯合處岸邊,故取名河口。
基本介紹:
河口鎮位于郁南縣南部,南江河從西向東流入境內,白石河從東南方向注入鎮中部后匯入南江河,故取名河口。鎮內有部分村委會流行用客家話和閩南話交談。全鎮總面積76.5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個居委會,總人口28393人。2001年社會總產值(不變價)1.5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1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0.62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43元。
交通便利,省道德朱線橫貫境內11.5公里,南通羅定市,東通位于西江的南江口港,距縣城76公里。河蘋線河口路段12公里,已改造成二級水泥路,經羅定蘋塘與國道324線相接。鎮內11個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部分村道亦已建成硬底化水泥路。
榮譽排行:
2022年1月,河口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廣東省衛生城鎮。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河口鎮人口數量為2.14萬人,位列郁南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8位。
文化旅游:
康家大屋,又稱康少培大屋,當地人稱“大炮樓”,位于云浮市郁南縣河口鎮河口寨村民委員會河口寨自然村,是原廣東省立庚戌中學暨中共庚戌中學支部舊址。大屋始建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歷時三年于民
磨刀山舊石器遺址位于郁南縣河口鎮和都村,發現于2013年1月,是近年廣東省考古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云浮市、郁南縣博物館于2014年4~7月,聯
廣東省立庚戌中學郁南辦學舊址,位于云浮市郁南縣河口鎮河口寨村民委員會河口寨自然村。該舊址又稱康少培大屋,當地人稱“大炮樓”,始建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歷時三年于民國20年(1931年)
歷史沿革:
明、清代屬建康都河口堡。
民國初稱三保鄉,屬第八區。
民國后期與西壩、天安鄉并入連灘區。
解放初稱河口行政村。
1953年改稱河口鄉。
1958年是東風人民公社的一個管轄區。
1961年從東風人民公社分出,成立河口人民公社。
1983年稱河口區。
1987年始稱河口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