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港門鎮 | 隸屬:遂溪縣 |
區劃代碼:440823112 | 代碼前6位:440823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G |
長途區號:0759 | 郵政編碼:524000 |
轄區面積:約9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09萬人 |
人口密度:約31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港門村 | ~200 | 鎮中心區 | 1954年稱屋鄉;1958年撤鄉改設大隊;1983年改為管理區;1986年析為楓樹村委會;1989年撤村改管理區;1999年復析港門村民委員會,一直沿…[詳細] |
貨湖村 | ~201 | 村莊 | 1958年前屬吳家鄉;1958年從吳家分出設貨湖大隊;1983年改為管理區;1986年析為貨湖村委會;1989年撤村改管理區;1999年復析貨湖村民委…[詳細] |
西坡村 | ~202 | 村莊 | 相傳村中三面為平坡地,其中村西一片為最大片,故名“西坡”。…[詳細] |
吳家村 | ~203 | 村莊 |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吳家鄉,1953年為初級社;1955年為高級社;1958年改設吳家大隊;1983年改為吳家管理區;1986年析為吳家村委會;1989年…[詳細] |
塘尾村 | ~204 | 村莊 | 1956年與吳家合并成維治鄉-吳家鄉;1958年析出與貨湖合并為貨湖大隊;1960年從貨湖析出設為邊關大隊;1962年改為塘尾大隊;1983年改為管理…[詳細] |
港門埠村 | ~205 | 村莊 | 1954年設為鄉;1958年撤鄉改設大隊;1983年改為港門埠鄉;1986年改為港門埠村委會;1989年撤村改管理區;1999年復析港門埠村民委員會,…[詳細] |
楓樹村 | ~206 | 村莊 | 1950年成立楓樹鄉;1953年為初級社;1955年為高級社;1958年改設楓樹大隊;1983年改為楓樹管理區;1986年改為楓樹村委會;1989年撤…[詳細] |
北灶村 | ~207 | 村莊 | 北灶村委會原駐地在乾里尾村西部,1986年搬遷到乾里尾村北部(今辦公地址)。1954年名為北灶鄉,1958年改設北灶大隊,1986年析為北灶村委會,1…[詳細] |
新港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1976年設立新港大隊;1983年改新港管理區;1986年為新港村委會;1989年撤村改為管理區;1999年復析新港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石角村 | ~209 | 村莊 | 因辦公駐地在石角埠,故名。1950年成立石角鄉;1953年設初級社;1955年辦高級社;1958年撤鄉改設石角大隊;1983年改為石角管理區;1986…[詳細] |
黃屋村 | ~210 | 村莊 | 1979年從北灶大隊析出,設黃屋大隊,1983年改為黃屋管理區,1986年改為黃屋村委會,1989年撤村改黃屋管理區,1999年復析黃屋村民委員會,一…[詳細] |
新城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1986年設立新城村委會;1989年撤村改管理區;1999年復析新城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港門鎮靠近港門埠、石角埠兩漁港,又是兩港必經之地,儼如兩港之門,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1951年屬第七區,1958年先后屬紅星、下六公社,1961年建港門公社,1963并入北坡公社,1979年復置港門公社,1983年易名港門區,1987年易名為港門鎮。【位置面積】位于東經109°46′,北緯21°13′。東接北坡鎮,南鄰樂民鎮,西臨北部灣,北連下六、草潭鎮。距遂溪縣城70公里;距湛江市區78公里。總面積84平方公里。【地形土壤】地勢較平坦,土壤多為黑色,宜種水稻、番薯等糧食作物。坡地面積較大,適宜種植甘蔗、花生等經濟作物,耕地面積43770畝。海岸線長18公里,近海灘涂面積1萬多畝。【資源優勢】陸地有較豐富的高嶺土資源;盛產大黃魚、馬鮫魚、大蝦、珍珠螺等海產品,大面
榮譽排行:
2024年3月,港門鎮被命名為2023年廣東省衛生鄉鎮。
2022年9月,港門鎮被認定為2022年湛江市文明鎮。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港門鎮人口數量為3.09萬人,位列遂溪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0位。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港門鎮境域屬長發鄉。
1951年,屬遂溪縣第七區人民政府。
1957年3月,撤區并入北坡鄉。
1958、1960年,先后屬紅星公社和下六公社。
1961年5月,建港門公社。
1963年1月,并入北坡公社。
1978年12月,從北坡公社析出復置港門公社。
1983年11月,撤社設區。
1986年12月,撤區設港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