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道書院興道書院在棉湖鎮之東南,前臨云湖。湖兩旁,一為“之”字形橋,一為拱形橋,各有千秋,湖邊木棉挺立,直刺云天。站在書院之前,近望隔湖嶺頂埔,有如硯臺。遠望則層巒疊嶂,正中有鐵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并排,有如筆架。真個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書院正座寬十三公尺,深四十六公尺,前面門樓高聳,屋檐凌空,大門上有石刻“興道書院”四字,有聯云:“興紀五百年,見知聞知,自古皆稱名世;道傳十六字,同學同鄉,于今共頌作人。”門背則刻“砥行立名”。門樓內為天井,步入大廳,為文昌爺寶座。再過一天井,是一排高樓。樓下一廳二房,樓上斗拱交錯,畫棟雕梁,脊檐巍峨,祀魁星爺。樓前掛木匾書“造鳳樓”。又有聯云:“是樓上主人,云水湖橋資覽勝;幸棉中學子,鳳
郭氏大樓棉湖郭氏大樓,位于揭西棉湖,為清初富商郭來所建。大樓位于棉湖古鎮翰林府右側,永昌古廟左側,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云湖。湖橋亭榭鑲綴,名勝古跡交輝。與興道書院、翰林府、云園、永昌古廟等,形成一個壯觀的建筑群。郭氏大樓顯得尤為雄偉壯觀,是遠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譽。此樓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樓占地5460平方米(約合9畝),樓寬52米、深105米,有四條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瓊樓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宮殿形式,里面原有99間房經后代修補增建,總數為100間,即所謂“駟馬拖車”、“百鳳朝陽”的格局。整座大樓以貝灰三合土夯成(據說三合土中和以少量地紅糖),堅
永昌古廟永昌古廟位于棉湖鎮北爺門,是由玄天古廟、云湖庵和云境庵組成的廟群,占地面積1321平方米。古廟建于宋代,廟供奉北極真武玄天上帝,庵供奉娑婆三圣。壁嵌成片清代精工立體石浮雕60幅,天盤倒吊藻井里外三層通花金漆木雕,構刻精致,小巧玲瓏,乃省內稀有的木雕精品。該廟是處千年古跡,又稱“北闕佛光”。門內正中是玄帝古廟,又稱北爺廟、佛祖廟或永昌古廟,左側為天后宮,又稱媽祖宮。此二座宮廟均重修于清光緒癸末年(1883年),面積不大,但小巧玲瓏,且各有千秋。佛祖廟內面楹柱的木雕甚為細致,外面的石墻經過磨洗,光滑閃亮。此廟現已重修,屋脊飾以五彩嵌瓷,其中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媽祖宮則以石雕的精細,吸引游客。永昌門外,左邊有古色古香“流芳”亭,內
洪氏愛祖祠位于揭西縣棉湖鎮方圍居委大巷下,始建于1922年,為棉湖鎮以開僑匯批局稱著的洪萬興號直系父輩所建,故俗稱洪萬興祠,2022年7月被列為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洪氏愛祖祠坐西向東,面闊5間28.599米,二進及后樓深30.211米,建筑面積879.77平方米,硬山頂土木結構。門樓凹形壁刻曾習經抄的詩四首,兩側墻以西洋花式瓷磚大小圖案對稱裝飾。該祠規模不大,但滿祠精品,琳瑯滿目,整個祠的石雕、木雕保存完好,還有漆畫、壁畫等。該祠是一個建筑工藝美術的寶庫,也是一個建筑設計奇巧獨特的祠堂。洪氏愛祖祠特別以金漆木雕和漆金桷畫為主要特色,堪稱民國祠堂潮州木雕的代表作。其金漆木雕多為深雕及通雕,工藝極精,還在木雕表面,全部加貼金箔,近
花果古寺花果古寺位于粵東千年古鎮—棉湖鎮解放路,相傳創自明清代(1644)之前,乾隆丁卯(1747)重修,1991年起由住持釋新成為主捐資100余萬元,修葺、擴建,由趙樸初會長重新題名作外門匾額,1988年10月被批準登記開放,1990年5月24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坐北向南,總建筑面積約2千平方米,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地藏閣、功德堂、客廳、齋堂等。寺幸存兩件重要石刻文物。1990年修建天王殿時,挖地基時發現清重修“花果古寺”石匾,今嵌于大門額。同年在附近紅衛小學發現古代寺中的古老四面石佛,其高0.75米,正方形邊長0.5米,四面各刻0.45米高之坐佛,不知多少年前之石刻,有所風化,十分寶貴,堪稱“鎮寺之寶”
打鐵街作坊群位于廣東省揭西縣,形成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民國時期直至解放初期,全長142米。街內70家商(住)戶從明、清至今,大多經營打鐵行業,擺賣五金制品,鋤頭、鐮刀、犁耙等農具,菜刀、瓜刨等廚具和剪刀、鉗子、鐵釘、鐵線等用具應有盡有,是揭陽西部廣大地區五金制品的交易中心。整條街道仍較多保存明清商業街道風貌,其單一打鐵行業集中的數量、規模及保護的完整程度,在省內市鎮中實屬罕見。這種商店、作坊、住居三位一體的結構,體現了明、清手工業作坊的特色,也是棉湖地區明、清時代社會經濟的一種縮影,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02年,古打鐵街作坊群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棉湖戰役東征軍指揮部舊址位于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方圍社區興道書院,年代為1925年。2019年4月19日,棉湖戰役東征軍指揮部舊址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