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鎮開發之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省考古專家考證,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
中山鎮原稱武溪源。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設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兩鎮,隸屬汀州府,至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并武平、南安兩鎮為武平場。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武平場為武平縣。中山鎮是武平升縣以前的鎮治、場治所在地,又是升縣后的最初縣治所在地。至明洪武年間(公元1391年),在中山設立武平千戶所(俗稱武所)至民國期間設立中山實驗示范鄉。蘇維埃時期屬中山區,先后有12個鄉成立蘇維埃政權。建國后先后劃為第三區、中山區,1958年設中山公社,1984年改稱中山鄉,1990年撤鄉設立建制鎮至今。
〖地理位置〗中山鎮地處武平縣西南部,北靠東留鄉往江西,西鄰民主鄉,南接下壩鄉至廣東,距縣城11公里,是中山河濕地公園的核心區,是武夷山脈南端,境內的中山河系韓江上游,是古代武平往廣東的水運樞紐。
〖自然環境〗中山鎮位于中山河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年平均氣溫19.9℃,年降水量一般為1520一2130毫米。
〖人口民族〗全鎮總人口2萬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軍家話。
〖市政建設及規劃〗中山鎮行政轄區有三聯村、龍濟村、卦坑村、陽民村、太平村、新城村、城中村、老城村、上峰村、上嶺村、武溪村共11個村,159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91平方公里,有水墨陽民、松花寨、卦坑湖、長安崠等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
〖經濟狀況〗202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5億元,增長7.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43億元,增長3.9%,農業總產值5.98億元,增長4.95%,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限額以上貿易業累計完成5.33億元,減少9.5%;其他營利性規模以上服務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完成2397萬元,減少32.3%;飛地工業及引進建筑業稅收收入643.47萬元,完成年度的122.56%,增長42.8%;可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7元,增長11.5%。
〖文化狀況〗中山鎮特色文化有百姓鎮與姓氏對聯、軍家話、元霄鬧花燈、傳統漢劇與木偶戲、風味小吃。
〖精神文明〗
近年來,中山鎮積極推進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品牌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動,把創建全國文明村鎮作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增強全鎮綜合實力的重中之重來抓,2020年我鎮榮獲第六屆“全省文明鄉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