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山鎮 | 隸屬:武平縣 |
區劃代碼:350824101 | 代碼前6位:350824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閩F |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轄區面積:約190.8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05萬人 |
人口密度:約5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三聯村 | ~201 | 村莊 | 三聯村地處中山鎮西南方向,特色產業為烤煙、仙草種植,全村總人口1486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28…[詳細] |
龍濟村 | ~202 | 村莊 | 龍濟村地處中山鎮東南方向,特色產業為烤煙、仙草和茶葉種植,全村總人口1546人,共有20個村民小組,9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詳細] |
卦坑村 | ~203 | 村莊 | 卦坑村地處中山鎮東南方向,特色產業為蜂蜜、林地種植,全村總人口83人,共有1個村民小組,2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5畝,林地…[詳細] |
陽民村 | ~204 | 村莊 | 陽民村地處中山鎮西南方向,特色產業為烤煙、仙草種植,全村總人口1339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1…[詳細] |
太平村 | ~205 | 村莊 | 太平村地處中山鎮東北方向,特色產業為水稻、烤煙、仙草種植和家魚養殖,全村總人口2231人,共有16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15平方公里,其…[詳細] |
新城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新城村地處中山鎮東北方向,特色產業為烤煙、仙草種植和養魚,全村總人口2453人,共有21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詳細] |
城中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城中村地處中山鎮東南方向,特色產業為烤煙、靈芝種植,全村總人口2004人,共有16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29畝…[詳細] |
老城村 | ~208 | 鎮中心區 | 老城村地處中山鎮西南,特色產業為烤煙、仙草種植和養魚,全村總人口2930人,共有21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0…[詳細] |
上峰村 | ~209 | 村莊 | 上峰村地處中山鎮西北方向,特色產業為水果、蔬菜種植,全村總人口1869人,共有13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詳細] |
上嶺村 | ~210 | 村莊 | 上嶺村地處中山鎮西邊,特色產業為仙草種植,全村總人口1590人,共有13個村民小組,13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3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00畝,林地…[詳細] |
武溪村 | ~211 | 村莊 | 武溪村地處中山鎮西邊,特色產業為毛竹,全村總人口1292人,共有16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64畝,林地面積3…[詳細] |
地名由來:
古稱武溪源,1940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得名中山。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 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 孫中山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中山鎮開發之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省考古專家考證,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
中山鎮原稱武溪源。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設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兩鎮,隸屬汀州府,至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并武平、南安兩鎮為武平場。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武平場為武平縣。中山鎮是武平升縣以前的鎮治、場治所在地,又是升縣后的最初縣治所在地。至明洪武年間(公元1391年),在中山設立武平千戶所(俗稱武所)至民國期間設立中山實驗示范鄉。蘇維埃時期屬中山區,先后有12個鄉成立蘇維埃政權。建國后先后劃為第三區、中山區,1958年設中山公社,1984年改稱中山鄉,1990
榮譽排行:
2024年1月,中山鎮被命名為2023年福建省衛生鄉鎮。
2022年10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認定中山鎮定為第二批福建省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2014年7月,中山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4年2月,中山鎮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中國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中山鎮:古稱武溪源,1940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得名中山。
文化旅游:
武平永安橋位于龍巖市武平縣中山鎮新城村。舊稱通濟橋。始建不詳,清康熙年間(1708~1722)在原址重建木橋,后毀,清道光八年(1828)王穆堂曾孫王啟圖等兄弟將其母祝壽禮金捐出,在此重建石
城中危氏宗祠位于武平縣中山鎮,為武平縣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主體北、南、西、東各2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邊界各延伸7米。
武德候王廟位于武平縣中山鎮,為武平縣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主體北、南各5米,東、西各7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邊界各延伸5米。
實夫別墅位于武平縣中山鎮,為武平縣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主體北、南、西、東各2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邊界各延伸8米。
東平公王廟位于武平縣中山鎮,為武平縣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主體北、南、西、東各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邊界各延伸5米。
歷史沿革:
唐玄宗開元24年(公元736年)設南安鎮。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為我縣最初的縣治所。
公元117年設所(武平所)。
宋淳化年間場所遷平川后,中山屬高泰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筑城,隨即設武平千戶所。
先后從中原調來35姓、5千余官兵在此駐守。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舊城南北增筑新城。
民國初設武所區,1940年為中山實驗鄉,1940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
蘇維埃時期屬中山區,先后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