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武平縣 | 隸屬:龍巖市 |
區劃代碼:350824 | 代碼前6位:350824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閩F |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300 |
轄區面積:約263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7.82萬人 |
人口密度:約106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平川鎮 | |
下轄地區:1個街道、14個鎮、2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平川街道 | 8.64萬人 | 33.3km2 | 平川鎮歷史悠久。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設南安鎮,南唐保大四年(946年)與武平鎮(今中山鎮)合并為武平場。宋淳化五年(994年)武平由場升縣后,縣…[詳細] |
中山鎮 | 1.05萬人 | 190.87km2 | 中山鎮開發之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省考古專家考證,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
中山鎮原稱武溪源。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詳細] |
巖前鎮 | 3.14萬人 | 184.98km2 | 巖前,原稱“巖前城”。宋時屬禾平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巖前里。民國初設巖前區,民國24年(1935年)改為第四區,民國29年(1940年)設…[詳細] |
十方鎮 | 2.33萬人 | 156.23km2 | 十方鎮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東部,鎮中心十方村位于東經116.13°,北緯25.02°,距縣城18公里,東臨上杭縣湖洋鎮,南與巖前鎮、中赤鎮相連,西與…[詳細] |
中堡鎮 | 1.22萬人 | 175.5km2 | 中堡鎮轄21個行政村、193個村民小組、7555戶、26962人(公安戶籍人口2020年底)。全鎮26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21個;鎮直支部5個,其…[詳細] |
桃溪鎮 | 1.11萬人 | 179km2 | 桃溪鎮地處武北四鎮中心位置,距縣城44公里。省道221線(武汀公路)貫穿新田、田雁、亭頭、新礤、桃溪、湘里6個村。縣內第二大河——桃瀾河,流經本鎮小瀾…[詳細] |
城廂鎮 | 3.19萬人 | 163.06km2 | 城廂鎮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梁野山麓,地處武平城郊,呈“品”字型分布于縣城周圍,全鎮總面積16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9萬畝、耕地面積2.9萬畝。
…[詳細] |
東留鎮 | 1.18萬人 | 315.17km2 | 東留,原名"河坑洞",宋代設和順鄉;明正德十年(1515年)為邱留東里;民國初設東留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東留鄉;新中國建國初設東留區;1…[詳細] |
武東鎮 | 1.14萬人 | 136.82km2 | 一、武東區位
武東鎮位于武平縣東部,東鄰上杭縣湖洋鎮,南接十方鎮,西連城廂鎮,北與永平鎮、中堡鎮毗鄰。全鎮地域面積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詳細] |
萬安鎮 | 9578人 | 112.31km2 | 萬安鎮有久遠的歷史,早在元代縣尹魏侃夫率領群眾建筑了萬安城(又稱土堡),至今尚存部分城墻,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萬安鎮,屬順平里,建國后先后屬第…[詳細] |
永平鎮 | 8102人 | 256.16km2 | 永平鎮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26公里,省道221線穿鎮而過,是承接縣城、武北四鄉鎮的交通要道,素有“武北南大門”之稱。全鎮轄15個行政村(扶貧開發重點村…[詳細] |
象洞鎮 | 8073人 | 135.25km2 | 象洞鎮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東南山澗盆地,武夷山脈西麓以南,福建省最西端,國務院批復的閩粵贛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區核心區域。平均海拔469米,西抵巖…[詳細] |
中赤鎮 | 4621人 | 113.06km2 | 中赤鎮宋代屬和平鄉,明時屬歸郡里。民國初設中赤區,民國29年(1940年)改為萬成鄉。蘇維埃時期屬中赤區,有二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建國初先后劃入城廂…[詳細] |
湘店鎮 | 5613人 | 101.4km2 | 湘店鎮,宋代屬永寧鄉,明時屬大湘亭里。民國初設湘湖區,民國24年(1935年)改為第十區,民國29年設湘店鄉。蘇維埃時期屬桃瀾區,有7個鄉成立了蘇維埃…[詳細] |
大禾鎮 | 6195人 | 188.07km2 | 大禾鎮地處武平北部桃溪河上游,距縣城58公里。全鎮區域面積188平方公里,總人口1.92萬人,下轄13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全鎮有14個黨支部,…[詳細] |
民主鄉 | 2913人 | 108.33km2 | 民主鄉原名禾坪。1949年后設民主鄉,1958年改民主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108.3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民主、嶺下、高書、…[詳細] |
下壩鄉 | 3110人 | 95km2 | 【歷史沿革】宋時,屬和平里;明代,屬豐順平里;民國,設下壩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與現中赤鄉合并設第三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三區并…[詳細] |
地名由來:
唐朝設武平鎮,五代改場,據《中國地名辭源》:鎮名取武伐平息之意,為意愿地名;北宋淳化五年(994)改武平縣,因武平場得名;另說因境內有武平河得名;另據乾隆《汀州府志》:以”其地坦彝、人尚武”得名;又據《經史問答》: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近于今之汀,分別添上安平,遂成南安、武平。
基本介紹:
武平面積2630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街道)、225個村(居),人口40萬。主要縣情特點:
一是三省通衢、福建門戶。南與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平遠縣相鄰,西與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會昌縣接壤,具有“一腳踏三省、三省一日還”的特殊區位,是福建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西南門戶。周邊有梅州(梅縣)、贛州(黃金)、連城(冠豸山)三個機場,縣內有永武、古武兩條出省高速和正在建設的龍龍高速鐵路。武平已融入廣東沿海發達城市半日經濟圈。
二是千年古縣、客家祖地。武平于公元994年(北宋淳化五年)建縣,迄今1027年歷史。是純客家縣,閩粵贛邊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著名的“百姓鎮
榮譽排行:
2024年9月,入選福建省2025-2027年度省級筍竹精深加工示范縣名單。
2024年9月,入選福建省2025-2027年度省級林下經濟重點縣名單。
2024年9月,入選福建省2025-2027年度省級現代竹業重點縣名單。
2024年3月,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郵政局命名武平縣為第四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2023年10月,武平縣被命名為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3年10月,水利部公布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武平縣榜上有名。
2023年4月,科技部公示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武平縣入選(東部地區科技支撐生態文明主題)。
2023年1月,武平縣被認定為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
2022年12月,武平縣被認定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
歷史沿革: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在州西南境設南安(今平川鎮)、武平(今中山鎮)二鎮,隸汀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并二鎮為武平場。
宋淳化五年(994年)武平場升為武平縣。
十八年(1281年)為元世祖忽必烈女兒魯國公主囊加真的封地。
十九年(1282年)福建、江西二行中書省合并,武平隸屬福建宣慰使司。
元、明、清時期均隸屬汀州。
1913年廢除府制,隸西路道(翌年改為汀漳道)。
先后屬福建省第八、第七行
區劃: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