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臚膛村 | 隸屬:東方鎮 |
區劃代碼:331122107239 | 代碼前6位:331122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浙K |
長途區號:0578 | 郵政編碼:3230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相傳古村址在好溪東岸,周圍多蘆葦,始名蘆蕩,又稱蘆塘,蘆堂。
榮譽排行:
2020年3月,浙江省林業局公布2019年浙江省“一村萬樹”示范村名單,臚膛村上榜。
2019年4月,臚膛村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臚膛村是原臚膛一村、臚膛二村、臚膛三村、臚膛四村、蘇宅村五村合并后的新行政村,是鎮所在地,是東方鎮第一大村,位于縉云縣東北部,好溪沿岸,距縣城15公里,東毗壺鎮鎮、三溪鄉,南鄰舒洪鎮,西連國家四級風景區——仙都,北界永康市。五壺公路貫穿我村,地理條件優勢、交通便利。我村共有2029戶人家,人口5020人,分42個生產隊,黨員165人,村雙委11人,現有農村勞動力2950人,經濟總收入3572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104.94萬元,糧食總產量822噸,人均純收入9689元,耕地面積2435畝,其中水田1920畝,山林面積14613畝,現有桑園面積1400畝,年飼養蠶種3200多張,年產蠶繭144噸
歷史沿革:
相傳古村址在好溪東岸,周圍多蘆葦,始名蘆蕩,又稱蘆塘,蘆堂。
后毀于洪水,遷今址并改今名。
亦有說今名系以村處地理特征形似而得。
據有關宗譜載,蔣姓于北宋前期從岱石遷;周姓于北宋后期從古樓遷;呂姓于明初從壺鎮遷;陳姓于清前期從前金遷;丁姓于清末由丁旭祥從靖岳前宅遷。
2010年,在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把臚膛一村、臚膛二村、臚膛三村、臚膛四村、蘇宅村合并統稱臚膛村。
村委會駐地臚膛村,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臚膛村附近有仙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河陽古民居、縉云縣博物館、縉云閣、鐵城、朱潭山等旅游景點,有縉云黃花菜、縉云茭白、縉云土面、縉云黃茶、縉云麻鴨、仙都筍峰茶等特產,有上宕功夫、河陽古民居營建技藝、縉云燒餅制作技藝、廟會(張山寨七七會)、黃帝祭典(縉云軒轅祭典)、縉云迎羅漢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