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麥嶼街道 | 隸屬:玉環市 |
區劃代碼:331083003 | 代碼前6位:331083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浙J |
長途區號:0576 | 郵政編碼:318000 |
轄區面積:約70.9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64萬人 |
人口密度:約107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社區、2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麥嶼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古時,該地為孤懸海中的島嶼,島上長滿茅草,故稱“大茅嶼”,后人將“茅”字改為“脈”字,現寫作同音字“麥”字。又據《玉環廳志》載:“大麥嶼山,在海中,由…[詳細] |
鐵龍頭社區 | ~002 | 主城區 | 鐵龍頭社區是大麥嶼開發區的中心社區。東起南洋制藥廠,南到興中路,西至大麥嶼橋,北與新塘村接壤,面積約1.5平方公里,陳嶼的主要交通大道興港路橫貫全區,…[詳細] |
雙峰社區 | ~003 | 城鄉結合區 | 雙峰社區簡介
雙峰社區地處玉環縣西大門大麥嶼興港中路,社區總面積13.75ha。2002年5月1日雙峰社區在原有的雙峰村,西居委員會,合…[詳細] |
劉園社區 | ~004 | 主城區 | 劉園社區簡介
劉園社區位于大麥嶼經濟開發區東側地段,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總面積0.52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466人,戶數1756戶,…[詳細] |
龍山社區 | ~005 | 主城區 | 龍山社區原名官司塘小區,1999年11月成立龍山居,2002年4月撤居建成社區,現有常住居民1184戶、4162人、外來人口1000余人。該社區位于玉…[詳細] |
鮮疊社區 | ~006 | 村莊 | 鮮迭社區坐落在玉環縣的南面,地形三面環山,面臨大海。地處甌江港口,頻臨樂清灣,龍頭山下與天然的大麥嶼深水港十四公里海岸相接。居住面積僅為0.25平方公…[詳細] |
慶瀾社區 | ~007 | 城鄉結合區 | 慶瀾社區由陳北村、陳南村、尤蒙岙村合并而成。慶瀾塘河是大麥嶼街道的母親河,陳北、陳南、尤蒙岙為慶瀾塘河的源頭所在,三村又臨近慶瀾公園,故名。…[詳細] |
新園村 | ~200 | 主城區 | 玉環縣珠港鎮新園村位于陳嶼辦事處東大門,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
近來年,我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詳細] |
崗仔頭村 | ~201 | 主城區 | 崗仔頭村簡介
我村位于陳嶼辦事處建城區以東,連接新園村和陳北村,由、中、外三個自然片組成,全村分為14個村民小組。常住居民280戶,94…[詳細] |
新塘村 | ~202 | 城鄉結合區 | 新塘村東依山丘、南與大麥嶼港口工業區相聯、西瀕大麥嶼港、北與小麥嶼村接壤,和華能電廠相望,疏港大道穿境而過,海陸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轄區內建有中央…[詳細] |
小麥嶼村 | ~203 | 城鄉結合區 | 小麥嶼村坐落于玉環縣大麥嶼經濟開發區中心地段,瀕臨國家一類口岸——大麥嶼港,該村有321戶人家,總人口1803人,外來務工人員1000多人,是珠港鎮陳…[詳細] |
五一村 | ~207 | 城鄉結合區 | 五一村簡介
五一村由三股塘、-門、外斗門、隔山、新村、永安小區等6個自然片組成,轄30個村民小組,常住居民393戶,1480人,外來…[詳細] |
小古順村 | ~208 | 城鄉結合區 | 玉環縣珠港鎮小古順村隸屬陳嶼辦事處管轄,村域面積1.8平方公里。近年來村兩委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以-理…[詳細] |
十五畝村 | ~209 | 村莊 | 位于山上,古時村內有一片山田,面積約十五畝,故而得名。…[詳細] |
岙里村 | ~210 | 城鄉結合區 | 坐落于古順塘,地處南臺山環抱的山岙內,故名岙里。…[詳細] |
古順村 | ~211 | 城鄉結合區 | 古時,附近有一寺院,名稱“谷順寺”,村民環寺居住,得村名“谷順”,后由“谷”轉音為“古”,故名古順村。…[詳細] |
環海村 | ~212 | 村莊 | 環海村位于玉環縣大麥嶼經濟開發區南端,依山傍海,海有自然深水良港為依托的優越地理環境,山有0濃濃青山綠水為伴的未開發休閑處女地,交通有環島南路貫串全村…[詳細] |
長山咀村 | ~213 | 城鄉結合區 | 長山咀村地處大麥嶼開發區的西南方向,全村有265戶人家,總人口862人,外來民工586人,經濟總收入4304萬元,人均純收入6861元。
…[詳細] |
里墩村 | ~226 | 村莊 | 古時岙內有九個土墩,后經幾代人勤墾,將九墩填成一大塊地,并建起兩座四合院住房,舊稱岙內、內墩,1958年后稱里墩。…[詳細] |
陡門頭村 | ~227 | 村莊 | 玉環縣珠港鎮斗門頭村位于大麥嶼開發區最北側,隸屬陳嶼辦事處管轄。全村由海腳片、中段、塘仔內三個自然片組成,現有耕地面積637畝,其中水田395畝,旱地…[詳細] |
普南村 | ~228 | 村莊 | 普南村座落在玉環縣大麥嶼經濟開發區西北方向,該村有333戶人家,普南戶口1061人,其中本村占1005人,外來民工900人。水田面積220畝,山地面積…[詳細] |
火叉口村 | ~229 | 村莊 | 地處通往下青塘村、連嶼村和普青普竹岙片三條道路的交叉口,三條道路交叉形似燒火用的火叉,故名火叉口。…[詳細] |
下青塘村 | ~230 | 村莊 | 玉環縣珠港鎮下青塘村位于玉環縣北大門,海陸交通便利,南距大麥嶼天然深水良港僅一公里,北距玉環滾裝輪渡碼頭800米,村域面積3.5平方公里,戶數241戶…[詳細] |
連嶼村 | ~231 | 村莊 | 轄地西面臨海,有內、外兩座島嶼相連,故名連嶼。…[詳細] |
楊家村 | ~232 | 村莊 | 楊家村位于美麗的東海明珠玉環島的西南部,海拔300多米,原名老城頭,是古城中心村之一(原鮮送鎮政府所在地),本村風景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信息暢通…[詳細] |
曾家村 | ~233 | 村莊 | 據傳百年前,有曾姓人來此地開墾定居,后人丁興旺,逐年發展成村落,因大多居民姓曾,故名曾家村。…[詳細] |
外葉村 | ~235 | 村莊 | 轄區范圍有兩個自然村,大部分村民都姓葉,外葉在內葉外首,故稱外葉。…[詳細] |
龍灣村 | ~239 | 村莊 | 龍灣村由西坑村、大龍灣村、龍灣村合并而成。時神龍游歷,見一海灣仙氣裊裊,便盤踞于此。海灣龍蟠,平底臥龍,堪稱一方風水寶地,又因海邊多為漁民,對龍多有崇…[詳細] |
高升村 | ~248 | 村莊 | 高升村由龍泉頭村、嶺頭村、仰天湖村合并而成,意寓合并后的新村芝麻開花節節高,村民生活美滿、事業有成。…[詳細] |
福山村 | ~249 | 村莊 | 福山村由福楊村、橋頭村、北岙村、洪家村、隔門村合并而成,各村原為福山公社、福山鄉一員。福山,有福之山,福地恩澤,護佑村民。后晉時代福山因福生院聞名,后…[詳細] |
豐山村 | ~250 | 村莊 | 豐山村由上青塘村、龍頭村合并而成。村內有豐山書院,芳名遠揚,育四海賢才。兩村合并后取豐山為村名,希望當地村民皆能傳承豐山書院尚學精神,成為有才之人,故…[詳細] |
福源村 | ~251 | 村莊 | 福源村由福昌基村、峰源村合并而成。福源村取福昌基村、峰源村各一字,寓意福澤綿綿,源遠流長,是幸福的源頭,故名。…[詳細] |
豐城村 | ~252 | 村莊 | 豐城村由八萬村、七丘(坵)田村、后張村合并而成。“豐”指豐收,“城”指古城,歷史上的老古城三村(七丘田、后張、八萬)合并后發展為豐收的新城,故名。…[詳細] |
聯豐村 | ~253 | 村莊 | 聯豐村由鑲額村、鷺鷥礁村、雙坑村合并而成,寓意三村強強聯合,抱團發展,取得新農村建設大豐收,故名。…[詳細] |
峰陽村 | ~254 | 村莊 | 峰陽村由石峰山村、朝陽村、橫坑村合并而成,峰陽二字取石峰山、朝陽原村名中一詞,石峰山下石峰山村、朝陽村、橫坑村三村皆向陽而立,三村強強聯合,一路高歌共…[詳細] |
地名由來:
光緒《玉環廳志》卷一:“在海中,由鵝髫山南轉、龜龍頭、跌斷過峽,約里許、突起小嶼,點浮如麥。”故名。
基本介紹:
大麥嶼街道位于玉環縣西南部,瀕臨國家二類口岸——大麥嶼天然深水良港。全區陸域面積70.93平方公里,人口5.37萬,下轄6個社區、48個行政村。開發區建于1992年6月,199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建區以來,開發區人在“港為城用、城以港興”思路的指引下,銳意開拓,奮發進取,實現了港口開發、招商引資、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近年來大麥嶼街道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工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并相繼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民政“全優”鄉鎮、省級科技星火示范鎮、省級“東海文化明珠”集鎮、省級衛生城鎮、市級教育明星鄉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大麥嶼街道入選2022年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工業特色型)。
2021年5月,大麥嶼街道被列入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工業特色型)。
2019年12月,2019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名單公布,大麥嶼街道榜上有名。
歷史沿革:
本建制前身為陳嶼鎮,自1993年11月設立大麥嶼經濟開發區以來,大麥嶼港相繼升格為省級、國家級一類口岸,為新型的港口城市。
2009年8月撤珠港鎮改稱大麥嶼街道辦事處。
該轄區解放前后均稱陳岙鄉,1961年成立陳嶼人民公社,1984年到政社分設后為陳嶼鎮,1993年11月成立大麥嶼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與鎮政府合署辦公。
2000年6月撤擴并時三鎮合并屬珠港鎮,稱珠港鎮陳嶼辦事處,2009年玉環縣人民政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