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峃鎮 | 隸屬:文成縣 |
區劃代碼:330328100 | 代碼前6位:330328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浙C |
長途區號:0577 | 郵政編碼:325300 |
轄區面積:約25.8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62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1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4個社區、3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城南社區 | ~015 | 鎮中心區 | 以位于城區南部而得名。2010年3月18日由文成縣政府批復命名,由縣前居、二新居、城南居合并而成。2019年5月9日,經縣人民政府批復,撤銷城南村、設…[詳細] |
林店尾社區 | ~020 | 鎮中心區 | 地處大峃街尾端,林姓在此創業時,此地設一間鹽酒店。…[詳細] |
二新社區 | ~021 | 鎮中心區 | 轄區內有一條街,名“二新街”,居委會沿用街名。…[詳細] |
縣前社區 | ~022 | 鎮中心區 | 轄區內有一街,名“縣前街”,居民委員會沿用街名。…[詳細] |
周村社區 | ~023 | 鎮中心區 | 村民以周姓居多。1949年稱周村村,屬新峃鎮,1951年轉屬大峃鎮,1958年稱第九生產隊,屬大峃人民公社大峃生產大隊,1961年稱第九生產大隊,屬大…[詳細] |
嶼根社區 | ~024 | 鎮中心區 | 村內原有一座小山墩象島嶼,村在山腳。街道駐地嶼根得名。…[詳細] |
上房社區 | ~025 | 鎮中心區 | 因陳宅肇禮派下大房先住此,習稱上房,并移作地段名。…[詳細] |
橋頭井社區 | ~026 | 鎮中心區 | 村所在地有水井一口名“橋頭井”,建于明朝,該水井遠近聞名。…[詳細] |
陳宅社區 | ~027 | 鎮中心區 | 因村內一座大宅“陳宅”,故名。1949年稱第六村,屬大峃鎮,1958年稱第六生產隊,屬大峃人民公社大峃生產大隊,1961年稱第六頭生產大隊,屬大峃人民…[詳細] |
誠意社區 | ~028 | 鎮中心區 | 因劉伯溫封誠意伯,謚號文成,為紀念劉伯溫,故名。…[詳細] |
苔湖社區 | ~029 | 鎮中心區 | 從前泗溪流水經大峃街頭附近,形成一個面積較大的圓形湖面,湖的四周長滿青苔,稱苔湖。…[詳細] |
珊門社區 | ~030 | 鎮鄉結合區 | 清嘉慶十三年《瑞安縣志》載:嘉嶼鄉五十一都有山門莊。“山門莊”即指此村,以村出口處兩山夾寺而得名,后雅化稱珊門。…[詳細] |
下沙垟社區 | ~031 | 鎮中心區 | 該地從前是泗溪左岸沙灘,后造礫開田,稱沙垟,村處沙垟下片。…[詳細] |
鳳垟社區 | ~032 | 鎮中心區 | 村前有座山形似“飛鳳”,稱鳳山,山下是片田垟。…[詳細] |
垟井村 | ~225 | 村莊 | 垟井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中堡村 | ~236 | 村莊 | 因中堡村為兩村的中心,保留中堡為合并村村名。…[詳細] |
茶龍村 | ~238 | 村莊 | 茶寮行政村與龍馬行政村于2003年合并而成,取這兩個村的各一個字,組成村名。…[詳細] |
烏田民族村 | ~239 | 村莊 | 烏田民族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樟坑村 | ~245 | 村莊 | 該地有一溪流稱樟坑,村以坑得名。原樟動村解放初稱樟坑村,屬中樟鄉;原明星村解放初稱外村村,屬中樟鄉;1952年均屬樟動鄉;1956年均屬中樟鄉;195…[詳細] |
中林村 | ~246 | 村莊 | 中林村(社區)
基本概況
中林位于文成西部,是由五個自然村組成的,總面積有2.81平方公里,總人口有1400人,有425戶…[詳細] |
樟臺村 | ~251 | 鎮鄉結合區 | 樟臺村隸屬于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大峃鎮,有居民514戶,1868人,耕地面積364.1畝,林地面積有1914畝。黨員57人,流動黨員8人。村民代表61人…[詳細] |
興川村 | ~252 | 村莊 | 因位于河流兩岸,有繁榮興盛之意。原牛塘村1949年稱牛塘村,屬樟臺鄉,1952年改屬山坑鄉,1956年復歸樟臺鄉,1958年稱牛塘生產隊,屬大峃人民公…[詳細] |
鶴東村 | ~253 | 鎮鄉結合區 | 鶴東村,下轄7個自然村,部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4畝,全村422戶,1379人。全村黨員36人,其中老黨員1人,女黨員3人。…[詳細] |
東城村 | ~254 | 鎮鄉結合區 | 東城村位于縣城東部4公里,下轄5個自然村,全村共有人口2760人,村民代表61人,其中黨員66人。…[詳細] |
塔山村 | ~255 | 村莊 | 文成縣大峃鎮塔山村,下轄13個自然村,總面積3.08公里,耕地面積490.7畝,其中水田面積273.7畝。全村610戶,1975人,其中常住人口309…[詳細] |
馬山村 | ~258 | 村莊 | 原屬馬山鄉,沿用原鄉鎮名,故名馬山村。原茶嶺村1949年稱嶺頭村,屬樟臺鄉,1952年屬塔山鄉,1956年屬馬山鄉,1958年稱嶺頭生產隊,屬大峃人民…[詳細] |
雙馬村 | ~259 | 村莊 | 由原外馬行政村、底馬行政村合并稱雙馬村。…[詳細] |
余山畬族村 | ~283 | 村莊 | 余山畬族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谷山村 | ~292 | 村莊 | 谷山村(社區)
基本概況
位于縣城東南4.6公里,東至峃口,南至良坑,西至橫培,北至樟臺,下轄11個片組,人口423戶1298人。經濟以農業為主,…[詳細] |
小龍村 | ~293 | 村莊 | 趙龍墳村與小金山村合并,各取一字。原小金山村1949年稱小金山村,屬金垟鄉,1958年稱吳山生產隊,屬峃口人民公社金垟生產大隊,1961年稱小金山產大…[詳細] |
坪湖村 | ~294 | 村莊 | 坪頭村、苔湖山村合并,各取一字,故名。2019年4月15日坪頭村、苔湖山村合并建立坪湖村。…[詳細] |
徐村村 | ~295 | 鎮中心區 | 上徐村、下徐村原本是一個村叫徐村,保留徐村村名。…[詳細] |
吳嶺村 | ~296 | 村莊 | 吳樣村、大會嶺腳村合并,取這兩個村的各一個字,組成村名。…[詳細] |
垟樹村 | ~297 | 村莊 | 大發垟村、呈樹村合并,取這兩個村的各一個字,組成村名。…[詳細] |
鳳南村 | ~298 | 村莊 | 三個村均位于鳳溪南面,故取名鳳南村。2019年4月15日坑口村、周徐村、雙西村合并建立鳳南村。…[詳細] |
鄭家村 | ~299 | 村莊 | 鄭姓人集居地,故名。2019年4月15日李山村、橫培村合并建立鄭家村。…[詳細] |
金南村 | ~300 | 村莊 | 因原屬金南鄉,故名。2019年4月15日王家村、爐山底村、嵐巖村合并建立金南村。…[詳細] |
金爐村 | ~301 | 村莊 | 因原屬金爐鄉,故名。2019年4月15日金山村、新垟村合并建立金爐村。…[詳細] |
金馬村 | ~302 | 鎮鄉結合區 | 因原屬金馬鄉,故名。2019年4月15日城中村、陳莊村合并建立金馬村。…[詳細] |
花橫村 | ~303 | 鎮鄉結合區 | 橫山村與花園村合并,取這兩個村的各一個字,組成村名。…[詳細] |
龍南村 | ~304 | 鎮鄉結合區 | 因位于原龍川鄉南部,故名龍南。2019年4月15日下田村、季馬村合并建立龍南村。…[詳細] |
龍溪村 | ~305 | 村莊 | 龍溪溪穿村而過,故取名。1984年稱下村村和過山村;2011年屬大峃鎮。2019年4月15日過山村、下村村合并建立龍溪村。…[詳細] |
上馬村 | ~306 | 鎮鄉結合區 | 村頭村、馬垟村合并,因村頭村原名上村,合并后故名上馬村。…[詳細] |
長興村 | ~307 | 村莊 | 因兩村合并,取名長興,寓意村莊長久興榮。…[詳細] |
東桂村 | ~308 | 村莊 | 雙東村與桂山村合并,取這兩個村的各一個字,組成村名。…[詳細] |
里陽村 | ~309 | 村莊 | 因原屬里陽鄉,故名。2019年4月15日里川村、孫岙村合并建立里陽村。…[詳細] |
江山村 | ~310 | 村莊 | 江底村、江外村、西山村合并,取這三個村的各一個字,故名江山村。…[詳細] |
外垟村 | ~311 | 村莊 | 因垟底村、垟外村合并,取這兩個村的各一個字,故名外垟村。…[詳細] |
地名由來:
傳說大峃初名大鶴,地形似飛鶴。根據本地山上多巖石的地貌特征,改為方言諧音的大峃。
基本介紹:
大峃鎮位于溫州市西南部、飛云江中上游,距溫州市區87公里,是文成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僑鄉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全鎮總面積25.87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12個居民區、1個社區,人口6.18萬人,其中外來人口2.1萬人,2006年獲得浙江省文明鎮稱號。
大峃鎮 是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轄鎮,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西南部、飛云江中上游,距溫州市區87公 鳥瞰大嶨鎮
里,因地勢呈“鶴”狀,又名“鶴城”,是文成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著名僑鄉,文成旅游服務基地,實施“山水樂園”的總樞紐,溫州市南部一個風光秀麗、交通便捷、工商業繁榮的經濟重鎮,溫州市全優鄉鎮、衛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大峃鎮入選2022年浙江省山區縣城城鎮樣板創建名單。
2021年12月,浙江省民政廳認定大峃鎮為浙江省革命老區鄉鎮(街道)。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大峃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大峃鎮榜上有名。
2014年7月,大峃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4年6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大峃鎮2012—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文化旅游:
大會嶺紅楓古道起訖(途經)地點:大峃鎮嶺腳村,至百丈漈鎮富垟村嶺頭自然村。總長度:5公里概況及主要特點:大會嶺始建于元代,為南北通道,舊時是文成縣境北通青田縣、景寧縣、云和縣、龍泉市,南達瑞
白云庵位于文成縣大峃鎮珊門村云峰山,又稱巖庵。唐代始建,明永樂十五年(1417)重建,現存主體建筑,建于清代。大雄寶殿坐北朝南,依懸崖洞壁而筑,半露脊檐,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塑三
樟山摩崖造像位于文成縣大峃鎮龍溪村樟山自然村,原56省道公路旁。元泰定三年(1326)石刻,坐北朝南,似不規則球形狀,單一花崗巖巨石。南面石刻造像淺浮雕,上刻屋檐,下刻三尊全身赤腳行走像,前
七甲寺遺址位于文成縣大峃鎮垟樹村玉泉山,坐西朝東偏北。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唐末遭兵亂燒毀。后多次重建,“文革”間被毀。1984年當地人與華僑集資,按原建筑規模,中軸線西至東依次為西
石門臺水井位于文成縣大峃鎮花橫村石門臺附近。初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修。井圈用單塊花崗巖石鑿砌而成,井圈高0.25米,內徑為0.50米,外徑
歷史沿革:
明、清屬瑞安縣嘉嶼鄉五十一都。
清后先后屬瑞安縣嘉義鄉,西區和嘉義區。
1931年置大峃鎮,屬瑞安縣第五區。
1938年撤大峃鎮建仁讓、友助2里。
1939年改仁讓里為大峃鎮,友助里改設新峃鎮。
1946年新峃鎮并入大峃鎮。
1948年歸屬文成縣,辦事處。
1949年屬大峃區,為縣政府駐地;同年分設新峃鎮。
1950年分置徐珊鄉。
1956年3月徐嶺鄉、珊門鄉并入大峃鎮;9月分設雙垟鄉。
1958年撒鎮設大峃生產大隊
龍川索面是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龍川鄉(已并入大峃鎮)的特產。文成龍川索面用上等面粉精制而成,顏色潔白,細如棉紗,極為均勻,每根面長約三米,面質韌而不斷,食用方便,久煮亦湯清不坨不糊。索面是文成有名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