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垵口鄉 | 隸屬:遂昌縣 |
區劃代碼:331123210 | 代碼前6位:331123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浙K |
長途區號:0578 | 郵政編碼:323000 |
轄區面積:約16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784人 |
人口密度:約1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安口村 | ~202 | 村莊 | 安口村基本情況介紹
一、村基本情況
安口村總面積20.8平方公里,林地面積31539畝,耕地面積550畝。全村轄安口、安坑、朱口等…[詳細] |
樂山頭村 | ~203 | 村莊 | 樂山頭村,全村共有3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11畝,林地面積19448畝,共有21名黨員,農戶146戶,總人口495人。2014年村級集體經…[詳細] |
大山村 | ~204 | 村莊 | 解放初稱第四行政村,屬淤竹鄉。1950年屬垵口鄉。1958年始設大山生產隊。1960年劃入玉巖公社。1961年劃歸垵口公社,并改稱大山大隊。1984年…[詳細] |
小巖村 | ~205 | 村莊 | 小巖村有9個村民小組,142戶,498人口,竹林面積2178畝。農民人均收入以種植高山四季豆和外面打工為主,近年來發展養殖黃金雞增加農民收入。…[詳細] |
石倉村 | ~206 | 村莊 | 石倉村有9個村民小組,172戶,550人,2010年農民人均收入7823元,村集體經濟16.41萬元。區域面積24.66平方公里,村民以山林、竹林砍伐…[詳細] |
根竹口村 | ~213 | 鄉中心區 | 根竹口村安口鄉政府所在地,2010年經過村規模調整,與西岱村合并,現有農業人口944人,14個村民小組,287戶。山林面積33573畝,人均經濟收入7…[詳細] |
桂洋村 | ~214 | 村莊 | 解放初稱第二村,屬桂洋鄉。1958年設桂洋生產隊。1961年桂洋生產隊分建為桂洋、林山頭2個大隊。1984年改村。2011年桂洋、林山頭2村合并,仍稱…[詳細] |
徐村村 | ~215 | 村莊 | 徐村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底蘊和豐富旅游資源的村莊,徐村村規模調整后,有16個村民小組,272戶,879人,這里的村民熱情好客,村風民俗淳樸,連續二十六…[詳細] |
葛程村 | ~216 | 村莊 | 葛程村基本情況
葛程村規模調整后是全鄉人口最多的行政村,1317人,418戶,44名黨員,2010年與壩頭村合并后,重新選出了新一屆領導班子,但…[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原駐地垵口得名。
基本介紹:
安口鄉位于縣城西南,東鄰松陽縣玉巖,西與王村口鎮關川、對正及石練鎮對接,西北與大柘鎮相靠,北與三仁畬族鄉、妙高鎮相連,鄉人民政府駐地根竹口村,海拔540米,全鄉總面積163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112個生產隊,至2004年底統計,全鄉總人口7270人。
明宣武十四年(1381)建遂昌4鄉24都,安口鄉為南鄉十四都,宣統三年(1911年5月),實行地方自治全縣設10個自治區,安口鄉屬建德區,駐地根竹口,民國時期,設10區,安口鄉屬一區建德鄉,轄10個聯合村,民國28年5月調整鄉鎮區域,建德鄉分為淤竹鄉和桂洋鄉屬城區,1949年解放初期沿用桂洋淤竹鄉名,屬城關區,195
榮譽排行:
2022年12月,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名單,垵口鄉上榜。
2022年1月,垵口鄉被確定為2021年度麗水市紅色示范鄉鎮(街道)。
2021年12月,浙江省民政廳認定垵口鄉為浙江省革命老區鄉鎮(街道)。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垵口鄉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決定授予垵口鄉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10年3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垵口鄉2010年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2005年1月,2004年度浙江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垵口鄉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朱口銀礦洞位于垵口鄉朱口村銀坑山,年代為明代。類別為古遺址。為遂昌縣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遂政發(2010)81號2010年9月4日)。保護范圍:以小路為界,小路以東7-10米(見紅線)
6636工地位于垵口鄉大山村三寶蘭,年代為1966。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遂昌縣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遂政發(2010)81號2010年9月4日)。保護范圍:油庫、碉堡及辦
徐村廊屋橋位于垵口鄉徐村,年代為清乾隆年間始建。類別為古建筑。為遂昌縣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遂政(2006)41號2006年8月28日)。保護范圍:建筑本體滴水外1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
歷史沿革:
1950年始設垵口鄉。
1956年巖下鄉并入。
1961年改公社。
1983年復設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