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家瀝村 | 隸屬:孫端街道 |
區劃代碼:330602015208 | 代碼前6位:330602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浙D |
長途區號:0575 | 郵政編碼:312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原來張家瀝是一塊海邊的沙灘,當時有三戶人家逃荒到此安家落戶,他們圍墾荒地,圍塘建家,紹興水域有一條賀六社出海河流,經過該地東面入海,其中張氏就居住在賀六社出海河口邊。制造海帆船,另外二戶居住在張氏西邊,貨物進出客商多在張家落腳,成為該陸地入海埠頭外運集聚貨物轉運地,因此成為張家瀝埠頭,后因子孫繁殖,人口增多,因此故而得名張家瀝村。
基本介紹:
張家瀝村位于孫端鎮的東側,于2003年由張家瀝、袁江兩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東與樊浦村緊密相連,南接村頭村,西與前雙盆相接壤,北靠三條溇村。本村原是皇甫鄉政府所在地,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距鎮中心僅3公里。全村村域面積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4畝(包括旱地12畝)。全村有住戶599戶,總人口1680人,0黨員81名。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目前村內引進企業10家,主要以紡織、印染、造紙為主。全村有50%的勞動力從事工業和第三產業,農民人均收入14789元。
張家瀝村交通十分發達,設有三個公交車站,規劃中的杭甬高速鐵路橫穿全村;生活設施較為完
歷史沿革:
村域宋代屬會稽縣袁孝鄉通德里,清未編在六社鄉,民國后期屬紹興縣賀社鄉。
解放后稱紹興縣馬山區張瀝鄉1村,合作化時稱光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馬山(區)人民公社時稱光明生產大隊,1961年屬皇甫人民公社,設光明、紅旗兩個生產大隊,“文革”時沿之。
1980年生產大隊名稱改為張家瀝、袁江,1983年稱皇甫鄉張家瀝村、袁江村,1992年歸屬孫端鎮轄。
2003年5月兩村合并組建成今村,村名為張家瀝村。
周邊相關:
張家瀝村附近有魯迅故里風景區、沈園、會稽山大禹陵、紹興東湖、紹興周恩來紀念館、諸葛仙山景區等旅游景點,有紹興麻鴨、清燉越雞、柯橋豆腐干、孟大茂香糕、紹興母子醬油、小洋生花生等特產,有紹興童謠、大禹祭典、紹興銅雕、王星記扇、紹興靈芝廟會、紹興謎語等民俗文化。
區劃: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濱海新區)·孫端街道·張家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