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橋頭胡街道 | 隸屬:寧海縣 |
區劃代碼:330226004 | 代碼前6位:330226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浙B |
長途區號:0574 | 郵政編碼:315000 |
轄區面積:約3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36萬人 |
人口密度:約62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中興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取興旺發達之意,故稱中興社區。建于1999年。…[詳細] |
黃墩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黃墩,是橋頭胡的原名。相傳在南宋時,岔路上金的婁娘娘,每每省親故里,行的是黃墩港水路,于是在港中的沙洲上,筑成集行宮與船塢為一體的“皇墩”,后便稱黃墩…[詳細] |
西呂村 | ~201 | 村莊 | 橋頭胡街道西呂村距離橋頭胡街道辦事處1.5公里,依山傍海,村東面與汶溪周村相隔一條汶溪,村北面緊靠象西線公路,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捷。整個村莊面積0.…[詳細] |
東呂村 | ~202 | 村莊 | 《汶溪呂氏宗譜》記載,宋淳祐五年(1245),寧海主簿呂繼問次子靜中贅汶溪賈氏而定居于此。因村在汶溪畔,呂姓居住,稱汶溪呂,后以村西有西呂,改稱東呂。…[詳細] |
汶溪周村 | ~203 | 村莊 | 汶溪周村地處橋頭胡街道東部,全村共662戶1900多人,勞動力1400多人,其中外出的有600余人;外來務工人員達400多人。共有耕地1100多畝,山…[詳細] |
潘家岙村 | ~212 | 村莊 | 潘家岙村位于橋頭胡街道東北面,北鄰強蛟碼頭,四面靠海與西店隔海相望,全村現有365人,118戶。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保持穩定,抓創新,爭一流是本村建設…[詳細] |
店前王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據《王氏宗譜》,明宣德間,王姓“由柘浦茶院下王遷此,稱綠家園。又稱海口王”。至明末崇禎時,兵荒馬亂,村遭焚掠,后重建家園,稱顛前王,諧音店前王。…[詳細] |
屠家村 | ~226 | 鎮鄉結合區 | 屠家村隸屬寧海縣橋頭胡街道,地處橋頭胡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橋頭胡村所在地約為1公里。全村有418戶,人口1247人。全村耕地面積941畝,其中水田…[詳細] |
陸家村 | ~227 | 鎮中心區 | 據口明萬歷間,陸姓從天臺西門平潭鎮陸家遷西店,隨后又遷此定居。以姓名村,稱陸家。…[詳細] |
丁家村 | ~228 | 鎮鄉結合區 | 丁家行政村是一個漁、農、工、養殖多業并舉的綜合村。現有居民315戶,常住人口878人(其中外來人口50人)。村低保戶20戶(28人),其中3戶五保對象…[詳細] |
葉興村 | ~230 | 鎮中心區 | 《葉氏宗譜》載,葉永周從本縣東倉遷此定居,以其六世孫葉世房生卒年推斷,其建村年代在明嘉靖年間,以姓名村,稱葉家。1983年為取葉家村興旺之意,改稱葉興…[詳細] |
漲家溪村 | ~233 | 村莊 | 漲家溪村是由鐵界吳、前家、竹保陳三個行政村合并后成立的新村,1992年“撤擴并”前曾是漲家溪鄉的所在地。該村距離橋頭胡街道2公里,交通便捷,有二條公路…[詳細] |
建設村 | ~234 | 村莊 | 沿用原建設鄉之名,取建設社會主義之意。1958年建建設公社,1983年改建設鄉,2006年行政村規模調整,鐵界吳村、前家村、竹保陳村合并為建設村,駐地…[詳細] |
岙馬村 | ~235 | 村莊 | 岙馬村地處橋頭胡街道西北角,全村總面積74514平方米,2006年有原岙口村和大岙馬村合并組建新行政村,共有2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47戶,…[詳細] |
雙林村 | ~236 | 村莊 | 以外山頭、麻車、兩村合并而成,因兩村居民多為林姓,遂命名為雙林村。…[詳細] |
龍儲村 | ~237 | 村莊 | 以龍潭,儲家二村合一得名。此地有龍潭、儲家兩個自然村,2006年行政村規模調整儲家村與龍潭村合并為龍儲村,駐地儲家。…[詳細] |
銅嶺村 | ~238 | 村莊 | 以村處銅嶺崗頭命名。2006年行政村規模調整,由銅嶺頭,銅嶺祝,煙廠,荔枝灣,貴人壇五村合并為銅嶺村,駐地銅嶺祝。…[詳細] |
五聯村 | ~239 | 村莊 | 五聯村位于橋頭胡街道東北片,共有327戶932人,耕地面積702畝,山林面積187畝。今年,我村被列為市級環境整治創建村。一年來,我們在街道黨工委、辦…[詳細] |
地名由來:
街道以駐地橋頭胡村得名。橋頭胡原是大水湖。清光緒《寧海縣志》載:“(象山港尾)海涂中突起一墩,西、東各砌石橋,相去百余步……”縣志中所稱的“海涂中突起一墩”,就叫“黃墩”,古稱皇墩。相傳北宋時,岔路上金村美女,后被皇帝選為皇妃娘娘,在進京時,下諭隨從官兵挑一包黃土帶進京,以寄托對家鄉故土的思戀。當直奔象山港欲取水道返京。然而官船只能裝載官兵,卻裝不下這許多黃土,皇妃娘娘無奈,遂叫隨身侍女除了留下一包黃土帶進京外,其余盡皆丟棄港中。從此,象山港港尾便由“皇土”堆砌成一墩突兀于港中,于是就稱此墩為“皇墩”。皇墩后來被改稱黃墩。
基本介紹:
丹東街道位于象山中心城區中部,是縣委、縣政府所在地。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10萬余人(2008年)。轄公園、東街、金秋、丹峰、新華、文峰、塔山、梅園8個社區,莊穆境、上進、城東、東門外、南門、起春、下半河、梅溪、后山、田洋里、岙里、陸家、大碶頭、蔣家、西林、后洋、橋頭林、橋頭胡、河東、上余、下余、赤坎、寨梅、興盛、東環、城新26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建設路309號。 站外鏈接:地圖
文物古跡眾多,革命烈士紀念館、塔山文化遺址、東寺、瑞龍寺分別系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點有東谷湖、清灣水庫、國家4-風景旅游景區松蘭山休閑度假區等。
[沿革]2001年6月,撤銷丹城鎮建制,以天安路為界,設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橋頭胡街道入選2022年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文旅特色型)。
2022年1月,橋頭胡街道被認定為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
2014年6月,環境保護部授予橋頭胡街道2012—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2011年12月,橋頭胡街道被命名為第三批浙江省省級生態街道。
歷史沿革:
1984年黃墩改名橋頭胡,置橋頭胡鎮。
1992年全市進行撤區擴鎮并鄉,建設鄉并入橋頭胡鎮;2001年“三鎮合一”并入城關鎮,2003年10月撤鎮建街,成立橋頭胡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