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茅畬鄉 | 隸屬:黃巖區 |
區劃代碼:331003203 | 代碼前6位:331003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浙J |
長途區號:0576 | 郵政編碼:318000 |
轄區面積:約29.6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8692人 |
人口密度:約29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西泉村 | ~202 | 村莊 | 茅畬鄉西泉村位于茅畬鄉西南面,處于半山區地帶,四面環山、環境優美、民風純正、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全村行政區域面積0.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3畝、山…[詳細] |
上街村 | ~205 | 鄉中心區 | 茅畬鄉上街村位于黃巖區茅畬鄉集鎮中心,人口近千人,本村歷史悠久,村里文物遺跡眾多,有明清時期的木雕,有清末明初的大戶宅子。近年來,上街村村民紛紛外出種…[詳細] |
上莊村 | ~206 | 鄉中心區 | 上莊村位于茅畬鄉東南面,由上莊、沙埠岙兩個自然村組成,為茅畬鄉集鎮5村重要組成部分。山清水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適宜居家的好地方,四季氣候分…[詳細] |
東邊村 | ~207 | 鄉中心區 | 東邊村位于茅畬鄉東部,因在茅畬老街東邊而得名,全村共有338戶856口人,轄8個村民小組,全村黨員31人,預備黨員2名,村班子成員5人。先后榮獲區級信…[詳細] |
下街村 | ~208 | 鄉中心區 | 下街村現有區域面積1876畝,其中耕地349.9畝,林地面積2471畝;330戶,總人口927人(其中黨員31人), 8個生產隊組,年末勞動力550人…[詳細] |
西邊村 | ~209 | 鄉中心區 | 茅畬鄉西邊村位于茅畬鄉集鎮中心,是茅畬鄉鄉政府所在地。西邊村環境優美,村莊整潔,是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幽靜農村。近年來,該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詳細] |
山卡村 | ~214 | 村莊 | 山卡村位于黃巖區的西南部,東連沙埠鎮,西南鄰樂清市,北鄰茅畬,是四面環山的村莊。山清水秀,風光綺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適宜居家的好地方,四季…[詳細] |
茅畬洋村 | ~215 | 村莊 | 因楊姓聚居在茅畬南平洋中得名茅畬楊,后諧音茅畬洋。…[詳細] |
浦洋村 | ~216 | 村莊 | 浦洋村位于茅畬鄉中北部,兩面靠山,百王線穿村而過,山清水秀,風光綺麗,村內森林覆蓋面積廣,是適宜居家的好地方,全村共有300戶,總人口1181人,耕地…[詳細] |
大禮村 | ~217 | 村莊 | 茅畬鄉大里村位于茅畬鄉東北部,全村共有三個自然村,221戶,總人口641人,黨員22人,村班子成員7人,村耕地402畝,林地804畝,農民人均純收入6…[詳細] |
地名由來:
群山環繞,中有平原,先世(北宋四川牟氏)遷此誅茆(茅)墾壤,皆成膏腴,故名茅畬。
基本介紹:
面積:29.61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區境西南行政區域:轄14個行政村人口:13513人鄉政府所在地:茅畬鄉西邊村
【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6億元,同比增長16.86%。其中規模以上產值0.74億元,同比增長596.9%。工業性投入1350萬元,同比增長92.8%。已基本形成以木制工藝加工為骨干,有塑料、包裝、服裝、農肥等行業的產業格局。0完成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任務。
【農業】實現農業總產值21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3元。全鄉糧食播種面積6267畝,經濟作物面積4511畝。以板栗、水蜜桃、黑子李、花卉、美國提子、筍竹兩用林等為主的八大效益基地發展態勢良好。完成農村勞動力素質培
榮譽排行:
2021年12月,浙江省民政廳認定茅畬鄉為浙江省革命老區鄉鎮(街道)。
2021年12月,茅畬鄉被命名為2021年浙江省衛生鄉鎮。
文化旅游:
豫親堂位于黃巖區茅畬鄉下街村,為明代早期建筑。現存建筑整體由中堂、廂房及臺門構成。坐東朝西。大殿為 9 開間建筑。明間寬 3.9 米,次間寬 1.91 米,稍間寬 3.58 米,第一盡間寬為
浦洋上下臺門位于茅畬鄉浦洋村,坐東朝西,為明代建筑。分為上臺門和下臺門。其中上臺門占地面積 6 平方米,臺門寬 2.85 米,高 4.3 米,由兩側方形石柱、石門楣及石砌屋頂構成。門楣上方石
敦福堂又名滋德堂、老當,位于黃巖區茅畬鄉下街村,坐北朝南,系三合院式建筑結構。老宅由正屋、東西廂房、照壁、臺門等構成。正屋為五開間,重檐硬山頂屋面。抬梁式梁架,廊檐為卷棚頂,檐柱置月梁與斗拱
樹德堂又名聚德堂、新當,位于黃巖區茅畬鄉下街村,坐北朝南,系二層三合院建筑,現存房屋共計 26 間。正屋及兩側廂房各為三開間,硬山頂屋面,正屋四翼角砌筑飛天狀。室內木作構架保存完好。抬梁式梁
雙慶橋位于黃巖區茅畬鄉鳥山平坑自然村,為清代建筑。橋呈東西向橫跨平坑溪,為三孔石梁平橋。橋全長17米,寬1.2米,高3.4米。中間橋墩由長條形石塊相砌疊。橋墩砌分水。在近接橋面 1/3 處,
歷史沿革:
明代稱茅畬市。
民國時屬頭陀區茅畬鄉。
1949年5月解放后,建政為茅畬鄉和大禮鄉(古稱“大澧”后簡寫“大禮”和“大里”)。
同屬頭陀區管轄。
1956年,茅畬、大禮、北洋三鄉合并,命名為“茅畬鄉”。
1958年稱為茅畬公社。
1959年4月改稱茅畬公社。
1961年茅畬鄉公社和北洋公社。
1983年改稱為茅畬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