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壩鄉 | 隸屬:香格里拉市 |
區劃代碼:533421202 | 代碼前6位:533421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云R |
長途區號:674400 | 郵政編碼:674400 |
轄區面積:約97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31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東壩一村 | ~201 | 村莊 | 東壩行政村(東壩一村 東壩二村):
東壩村位于三壩鄉西北部,距縣城90公里,距鄉政府50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1228戶,4853人,是全縣…[詳細] |
安南村 | ~202 | 村莊 | 因原建大爐房開采銀礦,后因礦洞崩塌,將礦址遷至南山,稱安南廠而得名![詳細] |
白地村 | ~203 | 鄉中心區 | 因當地白水臺水流經此區域地面呈現白色而得名。…[詳細] |
瓦刷村 | ~204 | 村莊 | 納西語地名。是“偉刷”的變音,偉指“村”,刷指“高”,意為”村子建在高坡之上”。…[詳細] |
哈巴村 | ~205 | 村莊 | 納西語地名。哈“糧食”,巴“好”,意為“莊稼好、糧食多”,指該地土地肥沃盛產糧食![詳細] |
江邊村 | ~206 | 村莊 | 因地處金沙江邊而得名。1950年為生產隊,1988年改為社,2001年進行村級體制改革,改為村民委員會。即江邊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東壩二村 | ~207 | 村莊 | 因位于市境東邊壩子而得名;2013年分為東壩一村、東壩二村![詳細] |
地名由來:
三壩納西族鄉因境域地處哈巴雪山主脈東麓,由白地、哈巴、東壩三塊不平整的壩子組成而得名。
基本介紹:
三壩納西族鄉,位于香格里拉縣東南部,哈巴雪山之東,介于北緯27°17′-27°43′之間,東經99°56′-100°19′,鄉駐地白地水甲村,海拔2380米,距縣城1053公里。三壩,唐屬吐蕃神川都督府,宋為磨些大酋所據。元代,白地、瓦刷、哈巴和江邊屬寶山州。明成化二十三年后,由木氏土司占領。清雍正二年后屬江邊境。民國初屬第三區,民國27年(1938年),設三壩鄉,仍屬第三區。1950年改為三壩區,1968年復改為三壩公社。1977年,劃出洛吉及安南九龍歸洛吉公社。1984年改為三壩區,1988年改為三壩鄉,1977年,三壩納西族鄉。轄江邊、哈巴、瓦刷、白地、東壩、安南6個行政村,74個農業社
文化旅游:
白水臺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縣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它是由于碳酸鈣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觀。含碳酸氫鈣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鹽逐漸沉淀,長年累月就形成臺幔,好似層層梯田,被稱為
歷史沿革:
元代屬麗江軍民府寶山州。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為麗江木氏土司占領,派木瓜統領軍政大權。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后,上齊臘馬尼嘎閣、下齊三壩洛吉河統歸江邊境神翁管理。
1913年,廳改縣,改江邊境神翁為江邊境千總,三壩仍屬江邊千總,設把總一名管理。
1938年,推行保甲制,江邊境改為第三區,三壩為第四鄉。
1950年5月,初設三壩辦事處。
1950年6月,設三壩鄉。
1958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