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漕澗鎮 | 隸屬:云龍縣 |
區劃代碼:532929103 | 代碼前6位:532929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L |
長途區號:0872 | 郵政編碼:672700 |
轄區面積:約393.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1萬人 |
人口密度:約7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早竹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西漢109年,漕澗設嶲唐縣治,后改設益州郡,69年郡治遷永昌,嶲唐后繼稱早竹,榮里,故而得名。居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漕澗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唐朝時地方人將上澡塘河取名為漕河,將當時的類水河(即今天的空講河)取名為澗水,將兩河之名首字合并,得名漕澗。居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仁德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位于區的南部,地處山間盆地,仁德名系解放后所取,含嘉言吉兆,取名仁德![詳細] |
仁山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仁山一名為解放后所取,地處山間盆地,山坡上住著仁義道德、理智誠信的人家戶。…[詳細] |
鹿山村 | ~204 | 村莊 | 清末年間,有何姓鐵匠在該地形似馬鹿的大石下置爐從商,得名鹿山。…[詳細] |
大坪村 | ~205 | 村莊 | 解放前叫仁貴村,由于工作組看到山高坡陡不愿再來,當時干部為了吸引工作組故取名為大坪村![詳細] |
新勝村 | ~206 | 村莊 | 新勝一名系解放后所取,為新勝利之意。解放初曾設第五區新勝村,1956年設漕澗鎮新勝鄉,1958年設漕澗公社新勝管理區,1963年設漕澗區新勝公社,19…[詳細] |
鐵廠村 | ~207 | 村莊 | 據查,清朝初期,村中段如智等人集股開鑿鐵礦冶煉鐵,得名鐵廠。…[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駐地東有漕河,西有澗水而得名。
基本介紹:
位于縣境西南部,鎮政府駐地漕澗距縣城120千米,國土面積為393.65平方千米,東靠三崇山與舊州鎮相交,南與保山市瓦窯鄉接壤,西與保山市墳上、瓦馬相鄰,北與滬水縣老窩鄉以打虎箐、阿課勇種為界。漕澗鎮是大理、保山、怒江三州(市)的結合部,是大理州的西大門。轄漕澗、仁德、仁山、鐵廠、大坪、鹿山、新勝 7個村民委員會,200個村民小組,156個自然村。年末全鎮總戶數為8930戶,總人口為34141人,其中農業人口為3154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年末勞動力15667人,其中鄉村從業人員15354人。共有15個民族,其中白族25566人,漢族4858人,阿昌族2336人,彝族779人,苗族51
榮譽排行:
2014年7月,漕澗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西漢時,漕澗地區曾是唐縣的治所,漕澗古稱“早竹”村。
明朝洪武十五年在今仁山村設漕澗土千總。
清初改為榮里。
民國初改不第四區,并設立縣佐。
民國十九年改為第五區。
民國二十五年裁撤。
民國二十八年又改為永豐鄉。
1949年改漕澗區。
1955年3月劃歸怒江州瀘水縣,當年11月份歸回云龍縣。
1984年改為漕澗鎮,一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