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澧江街道 | 隸屬:元江縣 |
區劃代碼:530428002 | 代碼前6位:530428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云F |
長途區號:877 | 郵政編碼:653300 |
轄區面積:約26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17萬人 |
人口密度:約12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6個社區、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澧江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澧江”為彝語,以“禮社江”(元江)得名,“禮社”:彝語,為“犁賒”之誤譯,“犁賒潑”即彝族人之意,以族稱得河名,“澧江”屬雅化的書寫法,“澧”為地名…[詳細] |
玉河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東從香江路至自來水廠,南至清水河“雙勝橋”,西至元紅路上下一段,遠看形似一條綠色的“玉帶”,城建規劃不斷擴大,為新城區的擴大披上了銀裝,給清水河更增添…[詳細] |
江東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因居委會地處元江(江)東面,即江東片區得名。駐地劃船寨。…[詳細] |
紅僑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居委會駐紅河(元江)岸邊,并安置印尼歸僑得名。駐地紅僑。…[詳細] |
那整社區 | ~005 | 村莊 | “那整”訓傣語,“那”:田,“整”是“吊”的訛誤,“吊”:牧,即放牛羊的田房。駐地那整村。…[詳細] |
龍潭社區 | ~006 | 村莊 | “龍潭”:以原駐地村下邊有龍潭(泉)得名。“曼通峨”:傣語,“曼”:村,”通“:填,”峨“:蘆葦,即填蘆葦村。以舊時填蘆葦塘造田得名。駐地龍潭村。…[詳細] |
南灑村 | ~201 | 村莊 | “南灑”為傣語,“南”:水或河,“灑”:沙子,即有沙子的河水,因位于沙河邊得名。村委會駐南灑村,是當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基層…[詳細] |
南昏村 | ~202 | 村莊 | “南昏”為傣語,“南”:水,“昏”:渾,“南昏”,即渾水之意,因舊時村中有水塘水渾得名。村委會駐南昏村,是當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詳細] |
莫郎村 | ~203 | 村莊 | “莫郎”彝語,“莫”:高,“郎”是“拉”的變音,“拉”:箐,因位于高箐溝邊得名。原駐莫郎村,故名,后遷至上那嘎,地名沿用。是當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詳細] |
地名由來:
澧江街道因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于文昌宮的澧江書院得名。
基本介紹:
元江縣澧江街道成立于2011年8月,是由原澧江鎮行政區域調整后設置的街道,位于元江縣中南部,東南與洼垤鄉、紅河縣接壤;東北與龍潭鄉、紅河街道、甘莊街道相連;南部與羊街鄉、那諾鄉相毗鄰;西南與因遠鎮相依。是元江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澧江——自古就有“迤南雄鎮”之美譽,交通四通八達,楚河經濟干線穿境而過,世代居住著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他們勤勞、樸實、善良且繼承和傳承了優秀的本民族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文化。
街道國土面積263.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轄澧江、玉河、江東、紅僑、那整、龍潭、南灑、南昏、莫郎9個村(居)委會,75個村(居)民小組,61個自然村,耕地面積26612畝。
文化旅游:
元江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元江縣澧江街道江東社區,年代為1994年。2023年12月,被認定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革命遺址。
歷史沿革:
澧江街道境域(原灃江鎮),自元朝以來曾經是萬戶府、總管府、軍民府、府、直隸州、縣政府駐地。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設縣,縣轄7鄉,灃江鎮屬于城區(原大水平鄉和灃江鎮、羊街鄉、浦貴村為等轄部分地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一區(城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為灃江鎮。
1950年,改為紅河街。
1962年,改為城關鎮。
1969年,改城關公社。
1983年,改為江鎮2011年8月,撤銷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