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漾江鎮 | 隸屬:漾濞縣 |
區劃代碼:532922102 | 代碼前6位:532922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L |
長途區號:0872 | 郵政編碼:672500 |
轄區面積:約415.0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4萬人 |
人口密度:約3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脈地村 | ~201 | 鎮中心區 | 脈地村民委員會1963年為漾濞縣脈地管理區,1966年為脈地公社脈地大隊,1984年為脈地區脈地鄉,1988年為脈地鄉脈地村公所,2000年為脈地鄉脈…[詳細] |
桑不老村 | ~202 | 村莊 | 桑不老村民委會曾稱紅星大隊,1984年更名為脈地區桑不老鄉,1988年更名為脈地鄉桑不老村公所,2000年更名為脈地鄉桑不老村民委員會,2001年更名…[詳細] |
上邑村 | ~203 | 村莊 | 解放初屬金脈區,1952年劃鄉屬第二區,取名上邑鄉;1958年10月屬大理市第二區脈地公社,1961年10月屬脈地區,取名幸福大隊;1963年2月屬脈…[詳細] |
紫陽村 | ~204 | 村莊 | 紫陽村民委會原屬于紫陽大隊,1984年更名為脈地區紫陽鄉,1988年更名為脈地鄉紫陽村公所,2000年更名為脈地鄉紫陽村民委員會,2001年更名為脈地…[詳細] |
江橋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江橋村民委員會1964年前名為戴村公社,1964年以后更名為江橋大隊,1984年更名為脈地區江橋鄉,1988年為脈地鄉江橋村公所,2000年為脈地鄉江…[詳細] |
金盞村 | ~206 | 村莊 | 金盞村民委員會1966年為脈地公社金盞大隊,1984年為脈地區金盞鄉,1988年為脈地鄉金盞村公所,2000年為脈地鄉金盞村民委員會,2001年更名為…[詳細] |
安南村 | ~207 | 村莊 | 解放初屬漾濞縣金脈區,1952年7月,籌備劃鄉屬漾濞縣第二區;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屬大理市第二區脈地公社為安蘭大隊,1961年2月管理區改公…[詳細] |
抱荷嶺村 | ~208 | 村莊 | 本村居山河環抱之嶺,故而得名抱荷嶺。解放初屬金脈區,1958年為脈地公社抱荷嶺管理區,1966年為燒澗公社抱荷嶺大隊,1984年為雙澗區抱荷嶺鄉;19…[詳細] |
蕁麻箐村 | ~209 | 村莊 | 解放初屬金脈區,1956年為脈地區塘塔佐管理區,1963年設立燒澗公社荃麻箐生產大隊,1970年為雙澗公社蕁麻箐大隊,1984年為雙澗區蕁麻箐鄉,19…[詳細] |
灣坡村 | ~210 | 村莊 | 灣坡村民委會1963為脈地區灣坡公社,1966年為燒澗公社灣坡大隊,1984年為雙澗區灣坡鄉,1988年為雙澗鄉灣坡村公所,2000年為雙澗鄉灣坡村民…[詳細] |
阿家村 | ~211 | 村莊 | 解放初屬金脈區虎川鄉,1956年撤區并鄉屬虎川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脈地公社虎川管理區,1963年屬虎川管理區第二生產大隊,1970年屬桃園公社…[詳細] |
普坪村 | ~212 | 村莊 | 因本村居山間坪地,相傳為普姓首居,得名普坪村。村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漾江鎮因當地有漾濞江過境而得名。
基本介紹:
漾江鎮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境內,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0公里,境內最低海拔為1560米,最高海拔為3900米,群眾居住的最高海拔為2700米。
漾江鎮國土面積415.03平方公里,轄紫陽、桑不老、上邑等共12個村 漾江鎮
委會,105個自然村,居住著彝、漢、白、傈僳、納西、傣、苗、回等12個民族,2006年末共有4087戶15021人。鎮黨委下設12個村黨支部,3個機關、事業黨支部,鎮政府設直屬站所8個,有干部職工108人,垂直部門12個,有干部職工216人。全鎮總耕地面積19316畝,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鎮內主產水稻、玉米、白蕓豆等。水資源總量
榮譽排行:
2014年7月,漾江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屬金脈鎮。
1950年,屬金脈區。
1957年,分設燒澗鄉和脈地鄉;同年,分屬上街、脈地2公社(燒澗屬脈地公社)。
1961年,分屬淮安、燒澗、脈地3公社。
1963年,屬脈地區。
1966年,設為脈地、燒澗2公社。
1982年,燒澗公社改名雙澗公社。
1984年,改設為脈地、雙澗2區。
1988年,2區分別改鄉。
2001年,脈地鄉改脈地鎮。
2005年,脈地鎮和雙澗鄉合并為漾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