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法脿鎮 | 隸屬:雙柏縣 |
區劃代碼:532322103 | 代碼前6位:532322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E |
長途區號:878 | 郵政編碼:675100 |
轄區面積:約42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9萬人 |
人口密度:約3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法脿農村社區 | ~201 | 鎮中心區 | 彝語地名,法指石巖,脿指白,意為白石巖![詳細] |
爛泥村 | ~202 | 村莊 | 因村子里有一個很深的泥巴坑,故名。此地1951稱爛泥鄉,隸第四區;1962年稱爛泥人民公社,隸法脿區;1963年改稱爛泥生產大隊,隸法脿人民公社;19…[詳細] |
石頭村 | ~203 | 村莊 | 因村子所在的地方石頭多,故名。此地歷史上曾設保,隸云龍鎮(現法脿);1951年稱石頭鄉,隸第四區;1962年稱石頭人民公社,隸法脿區;1963年改稱石…[詳細] |
六街村 | ~204 | 村莊 | 以雨龍、法婊、新街等地集市順序命名,排列第六,農歷逢三而市。又傳六街系彝語音譯,六(碌)意為石頭,意為集市所在地石頭多,后演變為六街,故名。…[詳細] |
鋪司村 | ~205 | 村莊 | 彝語地名。波若點音譯,波若意為佛像,點意為小坪子,彝語意為村子后面有一樽佛像![詳細] |
雙壩村 | ~206 | 村莊 | 因村子旁有兩座小壩塘,故名。此地歷史上曾設保,隸云龍鎮(現法脿);1951年稱雙壩鄉,隸第四區;1962年稱雙壩人民公社,隸法脿區;1963年改稱雙壩…[詳細] |
者柯哨村 | ~207 | 村莊 | 彝語地名。折楷找音譯,折楷意為山梁,找意為里邊,彝語意為山梁里邊的村![詳細] |
麥地村 | ~208 | 村莊 | 麥地村此地1963年前屬雙壩人民公社,隸法脿區;1963年改稱者柯哨生產大隊,隸法脿人民公社;1984年廢置人民公社體制,改稱者柯哨鄉,隸法脿區;19…[詳細] |
紅栗村 | ~209 | 村莊 | 因村子旁紅栗樹成林,故名。此地歷史上曾設保,1951年稱紅栗鄉,隸第四區;1963年改稱紅栗生產大隊,隸法脿人民公社;1984年廢置人民公社體制,改稱…[詳細] |
雨龍村 | ~210 | 村莊 | 彝語地名。雨龍系矣嚕音譯,矣意為水,嚕意為美好,彝語意為有水的地方![詳細] |
法甸村 | ~211 | 村莊 | 彝語地名。法意為尖刀草,甸意為小平地,彝語意為長尖刀草的小平地![詳細] |
折苴村 | ~212 | 村莊 | 彝語地名。折意為山梁,苴意為高;彝語意為高山梁![詳細] |
古木村 | ~213 | 村莊 | 因駐地古樹眾多,故名。始建于1951年以前,1951年稱古木鄉;1962年稱古木人民公社;1963年改稱古木生產大隊;1984年廢置人民公社體制,改稱…[詳細] |
地名由來:
法脿鎮因鎮人民政府駐法脿街得名。法脿系彝語,法是石巖,脿是白,意為白石巖。
基本介紹:
法脿鎮位于雙柏縣城東南部,距縣城53公里,與一縣三鎮一鄉相連,東鄰易門縣綠汁鎮,南連安龍堡鄉、大麥地鎮,西與妥甸鎮毗連,北界大莊鎮。位于東經105°北緯24°,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盛行西南風,2018年降雨量合計1208.6毫米,年平均氣溫14.0℃;境內地勢為東北低、西南高,海拔為900米至2554米,立體氣候明顯。2018年末,轄法脿社區和爛泥、石頭、六街、鋪司、雙壩、者柯哨、麥地、紅栗、雨龍、折苴、古木、法甸13個村(居)委會,235個村民小組,343個自然村,全鎮國土面積429.94平方千米。共有人口6322戶、23642人,主要有彝族、哈尼族等1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2742
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屬塢力營,又名塢上。
民國時期,屬崇德鎮。
1950年,屬四區(法脿區)。
1958年,改法脿公社。
1984年,改法脿區。
1987年,改法脿鄉。
2002年4月,法脿鄉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