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新街鎮 | 隸屬:彌渡縣 |
區劃代碼:532925103 | 代碼前6位:532925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L |
長途區號:0872 | 郵政編碼:675600 |
轄區面積:約124.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73萬人 |
人口密度:約29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新街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清朝中期,毗雄河決堤,在沖積的沙灘上新建集市。比較四周的村莊而言,建設得較晚,是新建的集市,村委會設在此地,故名。…[詳細] |
六一村 | ~202 | 村莊 | 原周邊的六個村莊人蓄興旺、五谷豐登,后六村合為一個大村,村委會設于此,故得名六一村民委員會。…[詳細] |
陶營村 | ~203 | 村莊 | 因陶姓在此首居,故名。1950年屬二區稱陶營鄉,1956年建為陶營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紅巖人民公社稱陶營管理區,1961年屬新街人民公社稱陶營…[詳細] |
新勝村 | ~204 | 村莊 | 新中國成立后,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高潮,此地區的村落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群眾以“慶祝新的勝利之意”取名“新勝鄉”,村委會設在此地。…[詳細] |
永增村 | ~205 | 村莊 | 源于農民的期望,祈求農作物永遠增產之意,故名。…[詳細] |
永祥村 | ~206 | 村莊 | 取永遠吉祥之意為“永祥”,村委會設在此地,故名。…[詳細] |
羅蕩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因清朝時期羅姓村民在小河邊建村故名“羅蕩”,村委會設在此地。…[詳細] |
董和村 | ~208 | 村莊 | 1950年屬二區稱董和鄉,1956年建為董和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紅巖人民公社稱董和管理區,1961年屬新街人民公社稱董和大隊,1963年屬新街…[詳細] |
西莊村 | ~209 | 村莊 | 因本村位于壩子的西部,村委會駐地在此,故名。…[詳細] |
西河村 | ~210 | 村莊 | 因該地地理位置在彌渡及南溝河的西部,村委會設在此地,故名。…[詳細] |
金剛村 | ~211 | 村莊 | 1950年屬巍山縣,1953年劃歸鳳儀縣,1954年又劃歸彌渡縣屬二區格者鄉。1956年建為金剛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紅巖人民公社稱金剛管理區,…[詳細] |
海壩莊村 | ~212 | 村莊 | 因本村地型為盆地型,就像海塘,右面海壩中有樁兩棵,故名“海壩莊”。村委會設在此地。…[詳細] |
地名由來:
新街鎮因清代中期,在境內建蓋“三官寺”,寺前漸成集市,稱為“新街”。
基本介紹:
新街鎮地處彌渡縣壩區中北端,距縣城5公里,國道320 線與國道214線穿境而過,全鎮國土面積124.6平方公里,海拔1659米,森林面積62652畝,森林覆蓋率33.5%。主要河流有從西向東的北溝箐河、南溝箐河、馬桑箐河和從北向南的縣內的毗雄河,年平均氣溫16.2℃,具有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轄12 個村委會,107 個自然村,173 個村民小組,20 個少數民族。目前,全鎮共有13050戶50529人,其中農業人口4902人;耕地總面積33873畝,人均耕地面積0.67畝。
新街鎮以農業為主,盛產蔬菜、大蒜等,是全國有名的糧煙育種生產基地之一,毗雄河以東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毗雄河以西
榮譽排行:
2020年5月,新街鎮被確定為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文化旅游:
永增玉皇閣永增玉皇閣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由三進院落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積3866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現存山門、戲臺、中殿、南北殿、玉皇閣、龍祠、廂房等建筑,建筑群落龐大,是研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5月,為城中區。
民國六年(1917年),彌渡、鳳儀重新劃縣,部分劃入鳳儀縣彩云鎮(今紅巖),部分歸彌渡縣二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1日,組建毗源鄉。
1950年,為二區。
1954年,紅巖劃入彌渡縣后,與紅巖合并為二區。
1958年,屬紅巖公社。
1961年,成立新街公社。
1962年底,改稱新街區。
1970年,新街區改稱新躍公社。
1982年,新躍公社改為新街公社。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