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勐糯鎮 | 隸屬:龍陵縣 |
區劃代碼:530523103 | 代碼前6位:530523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M |
長途區號:875 | 郵政編碼:678300 |
轄區面積:約20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82萬人 |
人口密度:約8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個社區、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勐糯社區 | ~201 | 鎮中心區 | 勐糥,傣語音譯漢,傣語意為多霧的壩子。起始時間據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明萬歷十三年(1585)就叫勐糯。1949年后屬龍陵縣第三區(象達)東山鄉;1…[詳細] |
大寨社區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大寨,建寨歷史久遠且戶多寨大。明永樂八年(1410)得名大寨沿用至今。1949年屬勐糯區;1962年屬平達區轄;1969年屬勐糯公社大寨大隊;1984…[詳細] |
溝心寨村 | ~203 | 村莊 | 因坐落于兩山峽谷底部,故名。起始時間據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明萬歷十三年(1585)就叫溝心寨。1949年后屬龍陵縣第三區(象達)西山鄉;1959年…[詳細] |
叢崗村 | ~204 | 村莊 | 叢崗,曾在此聚眾議事取名崇桿,后演變為叢崗。…[詳細] |
海頭社區 | ~205 | 村莊 | 海頭,建寨于大海子上方(東岸)的鄉村聚落。…[詳細] |
田坡社區 | ~206 | 村莊 | 田坡,于曾開山種田的山坡上建寨的山村。起始時間據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明萬歷十三年(1585)就叫田坡。1949年后屬象達區東山鄉;1959年屬象達…[詳細] |
地名由來:
“勐糯”系傣語,意為漢族、傣族、佤族、傈僳族等民族共同居住,親密團結像糯米飯一樣。
基本介紹:
勐糯鎮是怒江流域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中心。她位于怒江峽谷之中,與施甸、鎮康一衣帶水,隔江相望,距縣城127公里,且交通便利勐糯鎮是怒江流域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中心。她位于怒江峽谷之中,與施甸、鎮康一衣帶水,隔江相望,距縣城127公里,且交通便利,國土面積20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20米,最高海拔1720米,最低海拔600米,年平均氣溫20.60℃,年降雨量1200-1700毫米,總人口1.7萬余人。獨特的亞熱帶資源優勢,儲量豐富的鉛鋅礦資源,積淀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構成了她的骨架,種植、養殖、制糖、礦冶四大產業板塊,使勐糯成為龍陵縣的財源基地和“兩極帶動”(縣城、勐糯)戰略中的一極,優越的區位和交
榮譽排行:
2018年12月,2018年云南省衛生鄉鎮名單出爐,勐糯鎮上榜。
2014年7月,勐糯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屬楊土舍。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設勐糯伙頭,下置4甲。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第三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平達鄉。
1950年3月,屬第三區平達鄉。
1961年3月,成立勐興公社。
1962年12月,劃歸平達區。
1972年6月,從平達析出,復稱勐興公社。
1983年2月,更名勐糯公社。
1984年3月,改為勐糯區。
1987年12月,改勐糯鄉。
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