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正興鎮 | 隸屬:景谷縣 |
區劃代碼:530824103 | 代碼前6位:530824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J |
長途區號:879 | 郵政編碼:666400 |
轄區面積:約88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47萬人 |
人口密度:約1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芒谷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傣語地名。“芒”為村,“谷”為借,“芒谷”意為借債村。…[詳細] |
景南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傣語地名。“景”為城,“南”為水,“景南”意為水邊之城。…[詳細] |
波云村 | ~202 | 村莊 | 1957年前屬益智區波云鄉,1958年劃入正興后建立大隊,1962年改為公社,1969年恢復為大隊,1984年改為鄉,1988年建立行政村,2000年…[詳細] |
新寨村 | ~203 | 村莊 | 1957年前屬益智區,1958年劃入正興區,建立新寨大隊。1962年改為公社,1969年恢復為大隊,1984年設鄉,1988年建立行政村,2000年村…[詳細] |
水平村 | ~204 | 村莊 | 1957年前屬益智區,1958年劃入正興區后,建立水平大隊,1962年改為公社,1969年恢復大隊,1984年改為鄉,1988年成立行政村,2000年…[詳細] |
勐烈村 | ~205 | 村莊 | 傣語地名,“勐”為壩子,“烈”為河流,“勐烈”意為河邊的壩子,駐地上大寨,故名。…[詳細] |
鐵廠村 | ~206 | 村莊 | 1950年屬正興區人民政府管轄,稱思普鐵廠小鄉。1954年稱鐵廠鄉。1958年10月成立正興人民公社,改稱鐵廠大隊。1962年改為公社,1969年恢復…[詳細] |
正興村 | ~207 | 村莊 | 傣語地名,傣語音為“振杏”,“振”為城,“杏”為石頭。“振杏”意為石頭城。后轉化為正興,駐地正興一寨,故名。…[詳細] |
通達村 | ~208 | 村莊 | 以通向共產主義之意而取名通達。通達鄉原名平掌鄉,因與縣內的鄉同名,1955年更名為通達鄉,1958年建立大隊,1962年改為公社,1969年恢復為大隊…[詳細] |
勐乃村 | ~209 | 村莊 | 傣語地名,“勐乃”意為意為小地方。1950年建立勐乃鄉,1958年建立大隊,1962年改為公社,1969年恢復為大隊,1984年改為鄉,1988年建立…[詳細] |
翁安村 | ~210 | 村莊 | 傣語地名,“翁”為山沖,“安”為盆地,意為山沖里的盆地。…[詳細] |
黃草壩村 | ~211 | 村莊 | 黃草壩村民委員會在解放初期,屬于翁安生產大隊,1984年3月從翁安分離,成立黃草壩鄉,1988年建立行政村,2000年村改委,更名黃草壩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原名振杏,意為石頭城之意。
基本介紹:
正興鎮位于縣城東南部,距縣城62公里,總面積883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委員會,164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1992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6人。有漢、傣、彝、哈尼、回等11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786人,占總人口的54%,海拔最高2920米,最低890米,平均海拔1905米;年平均氣溫20.1℃;年平均降雨量1251毫米。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3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9880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849萬元;地方性財政收入實現213萬元,財政支出624.06萬元,財政自給率34%。農民人均有糧442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096元。有各類企業385個
歷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屬勐乃土司轄地,后屬威遠廳下轄的勐乃、西薩、勐烈3鄉。
民國二年(1913年),為威遠縣東區。
民國三年(1914年),為景谷縣東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為第二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仍稱第二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稱振興區,興華、習環、勐堆鄉劃歸益智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稱振興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益智鄉興華保劃歸振興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