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迤薩鎮 | 隸屬:紅河縣 |
區劃代碼:532529101 | 代碼前6位:532529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G |
長途區號:873 | 郵政編碼:654400 |
轄區面積:約19.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84萬人 |
人口密度:約243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西山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居民委員會駐地迤薩鎮西部,西山片區,故名。…[詳細] |
跑馬路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居民委員會駐地跑馬路,故名。跑馬路社區成立于2002年10月,2005年將跑馬路社區、安邦社區和松花社區三個社區撤并為跑馬路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凹腰山社區 | ~003 | 特殊區域 | 2005年12月設立凹腰山社區沿用至今。…[詳細] |
勐甸村 | ~201 | 村莊 | 勐甸:傣語。勐指壩,甸指谷地,意山間壩子,故名。…[詳細] |
勐龍村 | ~202 | 村莊 | 勐龍,傣語,勐:壩子,龍:大,勐龍即大壩,故名。…[詳細] |
齊心寨村 | ~203 | 村莊 | 舊時駐地瘟疫流行,居民外流,后齊心協力重建家園,故名齊心寨。…[詳細] |
土臺村 | ~204 | 村莊 | 傳說,有一位神仙為了觀望元江城,發動部下從元陽烏彎一夜用帽子抬土堆山,但是雞叫停抬,沒有實現愿望,寨名就由此而來。…[詳細] |
大黑公村 | ~205 | 村莊 | 大黑公系傣語“匯凸”諧音的演化名。匯:困匯,即溝、谷;凸:堆積,匯凸即溝、河邊的山丘。…[詳細] |
昆南村 | ~206 | 村莊 | 昆南傣語,昆:渾,南:水,昆南即渾水,山寨缺水,在箐溝處筑塘蓄積雨水飲用,故名。…[詳細] |
小河村 | ~207 | 村莊 | 小河系大黑公河中游河段的別名。1956年設鄉,1969年改設大隊,1984年改設傣族鄉,1988年2月改設村公所,2000年改設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迤薩鎮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為彝語,迤(迤解)即“水”;薩(撒的諧音)即“缺”,迤薩即“缺水之地”;二為曾至此定居的古代哈尼人名。
基本介紹:
迤薩鎮迤薩鎮是紅河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3個居民小組,主要居住著漢、哈尼、彝等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3%。2003年末全鎮有4561戶、13986人(含駐社區單位),其中非農業人口11173人。全鎮有3100余人華僑居住在老撾、越南、緬甸、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是云南省第二大僑鄉。全鎮國土面積19.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境內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1034米,年平均氣溫20℃—22℃之間、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1000毫米之間。有耕地面積3299畝,其中水田743畝、旱地2557畝。礦藏以石膏最
榮譽排行:
2015年7月,迤薩鎮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名單。
2014年7月,迤薩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迤薩文星閣位于紅河縣迤薩鎮大觀潭邊,建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后又重建。迤薩文星閣為重檐攢尖頂樓閣,高約12米,占地約100平方米。文星閣四旁綠樹成蔭,后靠巍峨青山,下臨一湖碧水,山水相
迆薩六角亭位于紅河縣迤薩鎮文廟街西山公園內,年代為清代。迆薩六角亭為紅河州第八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明朝時,屬元江軍民府。
清朝時,屬元江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屬元江縣南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元江縣迤薩鎮。
1950年,建縣后為縣政府駐地。
1970年,改為迤薩公社。
1984年,恢復迤薩鎮。
2005年7月,勐龍傣族鄉并入迤薩鎮。
迤薩小黃牛干巴是云南省紅河州紅河縣迤薩鎮的特產。紅河縣生產的小黃牛干巴,色澤紅潤,芳香誘人,人見人愛,成為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迤薩小黃牛干巴,最早就是當地傣族和仆拉人(彝族支系)的一種上等食品。他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