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寺鄉 | 隸屬:鳳慶縣 |
區劃代碼:530921204 | 代碼前6位:530921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云S |
長途區號:883 | 郵政編碼:675900 |
轄區面積:約223.55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73萬人 |
人口密度:約12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寺村 | ~201 | 鄉中心區 | 曾有一座規模稍大的寺廟而得名“大寺”。1949年屬光華鄉。1950年10月屬第二區大寺行政村。1952年5月屬第三區雞街鄉。1954年8月屬第三區大寺…[詳細] |
河順村 | ~202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河順村。1959年改稱勐佑公社平河管理區,屬平河公社河順大隊。1961屬勐佑區平河公社。1962年屬大寺公區河順公社。1968年改稱…[詳細] |
雙龍村 | ~203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雙龍箐村,1950年10月屬第二區雙龍行政村,1952年5月屬第二區雙龍鄉,1958年9月屬紅專鄉前進公社平河管理區,1959年5月…[詳細] |
回龍村 | ~204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回龍村。1950年10月屬第二區雙龍行政村。1952年5月改為第二區雙龍鄉。1958年9月屬紅專鄉前進公社平河管理區。1959年改稱…[詳細] |
平河村 | ~205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1950年10月屬第二區平河行政村,1952年5月屬第二區平河鄉,1958年9月屬紅專鄉前進公社平河管理區,1959年5月改稱勐佑…[詳細] |
岔河村 | ~206 | 村莊 | 1958年8月屬德樂公社岔河管理區、1962年11月屬大寺區岔河公社、1968年1月屬江河區岔河公社、1969年5月屬前進公社岔河大隊、1971年7月…[詳細] |
清水村 | ~207 | 村莊 | 于1959年8月屬德樂公社清水大隊,1961年屬鳳山德樂公社,1962年11月屬大寺區清水公社。1968年屬清水村公社,1969年5月屬前進公社清水大…[詳細] |
漭街村 | ~208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漭街村,1950年10月屬第二區馬莊行政村。1952年5月屬第三區馬莊鄉。1958年9月屬鳳山鄉衛星公社德樂管理區。1959年5屬鳳…[詳細] |
馬莊村 | ~209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馬莊村,1950年10月屬第二區馬莊行政村,1952年5月屬第三區馬莊鄉,1958年9月屬鳳山鄉衛星公社德樂管理區,1959年8月屬…[詳細] |
德樂村 | ~210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得樂村,1950年10月屬第二區德樂行政村,1952年5月屬第三區德樂鄉,1958年9月屬鳳山鄉衛星公社德樂管理區,1959年8月屬…[詳細] |
路山村 | ~211 | 村莊 | 1949年屬光華鄉。1950年至1952年為行政村;1952年至1957年為小鄉;1957年至1960年為管理區;1961年至1962年為大隊;196…[詳細] |
地名由來:
政府所地在曾為一座寺廟,故名。
基本介紹:
“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是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途經順寧(今鳳慶),宿于高井槽(現大寺鄉馬莊村境內)時所作的詩句。大寺鄉位于東經99°52′41.10″,北緯24°42′15.91″,鳳慶縣城西北部,瀾滄江南岸,鄉政府駐地大寺街,距縣城36公里,海拔1820米。國土面積223.557平方公里,林地18.9萬畝,森林覆蓋率91%,海拔在1000~2679.8米之間。轄區東與小灣鎮相連,南同鳳山鎮毗鄰,西連勐佑鎮和保山市昌寧縣溫泉、漭水兩鄉鎮,北沿瀾滄江與魯史鎮隔江相望。瀾滄江在鄉內流程36公里,長809米、寬9米、跨徑220米、主橋墩標高168米的預應力混凝
榮譽排行:
2021年3月,大寺鄉入選2020年云南省衛生鄉鎮名單。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屬觀音里。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第二區。
1949年前,為光華鄉。
1950年,劃屬第二區。
1952年初,裁撤,東半部劃歸鳳山區,西半部劃歸勐佑區。
1959年8月,分設平河、德樂2公社。
1962年7月,成立大寺區。
1969年5月,區改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區。
1988年3月,撤區建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