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夏馬勒巴格鎮 | 隸屬:喀什市 |
區劃代碼:653101101 | 代碼前6位:653101 |
行政區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新Q |
長途區號:0998 | 郵政編碼:844000 |
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17萬人 |
人口密度:約211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克孜勒河社區 | ~001 | 主城區 | 根據轄區內重要地理實體克孜勒河故得名。克孜勒,意為“紅色”。…[詳細] |
索喀庫勒貝希村 | ~201 | 村莊 | 昔時,此地位于一個橢圓形水池的邊上,故得名。索喀庫勒貝希,意為“橢圓形水池邊上”。…[詳細] |
斯爾克其村 | ~203 | 村莊 | 昔時,此地居民大多以加工葡萄醋為生,故得名。斯爾克其村,意為“加工葡萄醋者”。…[詳細] |
城西村 | ~204 | 村莊 | 因此村位于喀什市西側,故更名。2017年7月5日命名為城西村,沿用至今。…[詳細] |
科克艾日克霍依拉村 | ~205 | 村莊 | 昔時,此地有一條清澈的水渠從院落中央通過,故得名。科克艾日克霍依拉,“科克艾日克”意為“清澈的水渠”,“霍依拉”意為“院子”,合意為“有清澈水渠的院子…[詳細] |
團結村 | ~206 | 主城區 | 因此村村民相互團結恩愛,故得名。2017年7月5日命名為團結村,沿用至今。…[詳細] |
克孜勒都維村 | ~209 | 城鄉結合區 | 傳說昔時喀什王托乎提熱西提為城防之需,于克孜勒河北岸高阜處筑有一烽火臺。后因年久失修蝕為紅土丘,高出地面3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故得名。克孜勒都…[詳細] |
阿亞格帕合太克里村 | ~212 | 村莊 | 昔時,此地位于斑鳩聚集的地方下游,故得名。阿亞格帕合太克里,“帕合太克里”意為“斑鳩聚集的地方”;“阿亞格”意為“下面,下游的意思”,合意為“斑鳩聚集…[詳細] |
蘇孜克布拉克村 | ~213 | 村莊 | 昔時,此地有一眼泉,清澈見底,故得名。蘇孜克布拉克,意為“清澈的泉水”。…[詳細] |
努爾貝希買里村 | ~214 | 村莊 | 因此地有一塊很大的曬太陽的地塊,故得名。努爾貝希買里,努爾“陽光”、貝希“上面、上游”、買里“居民點”。…[詳細] |
庫木塔依村 | ~215 | 村莊 | 庫木塔依,庫木“沙子”、塔依“小馬、馬駒”,故名。…[詳細] |
和諧村 | ~216 | 村莊 | 因此轄區村民比較和諧恩愛,故得名。2017年6月27日根據《關于對喀什市各鄉(鎮)規模較大行政村拆分的批復》(喀市政函【2017】60號)文件精神,從…[詳細] |
喀希博依村 | ~217 | 村莊 | 喀希博依,喀希“田埂”、博依“旁邊”,意即“田埂邊村”,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早年此地因地勢及氣候影響,終年多風;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逐被開發為一片果木繁茂的農區,故名。“夏馬勒巴格”意為:風中果園。
基本介紹:
喀什市轄鄉。解放后屬疏附縣體育區,1952年劃歸喀什市,為七區(色滿區)夏馬勒巴格鄉,1964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市區西北,距市區2公里,地跨吐曼河和克孜勒河之間。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1.9萬,有維吾爾、漢、烏孜別克等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85%。314國道過境。轄夏馬勒巴格、喀庫勒、庫如克鐵熱克、斯爾克其、托格拉克勒克麻扎、科克艾日克霍伊拉、亞勒古孜開比日、托尕依蘭干、加拉買里斯、克孜勒都維、玉吉米力克、艾斯克薩12個村委會。農業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蔬菜、瓜果,副業以飼養家畜、家禽為主。鄉鎮企業有造紙、建筑、建材、民族用品、飲食服務、木器、制革、食品加工等業。
歷史沿革:
1952年為第三區。
1953年劃入喀什市第七區。
1955年屬夏馬力巴克鄉。
1958年又劃歸喀什市。
1966年改為紅旗公社。
1968年恢復夏馬力巴克公社。
1980年更名為夏馬勒巴格。
1984年建鄉。
2009撤鄉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