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巴倫臺鎮 | 隸屬:和靜縣 |
區劃代碼:652827101 | 代碼前6位:652827 |
行政區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新M |
長途區號:0996 | 郵政編碼:841000 |
轄區面積:約302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044人 |
人口密度:約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第一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此社區是巴倫臺鎮中心位置,為巴倫臺鎮第一個社區,故而得名。巴倫臺鎮成立的第一個社區。…[詳細] |
南橋社區 | ~002 | 村莊 | 因在此社區西南部有一座橋叫南部大橋,故而得名。南橋,鐵爾曼有南北兩座大橋,此社區位于南部大橋附近。…[詳細] |
烏市牧場村 | ~200 | 村莊 | 烏市牧場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呼斯臺村 | ~201 | 村莊 | 因此地樺樹多,故而得名。呼斯臺,蒙古語,意為有樺樹的地方。…[詳細] |
巴倫臺村 | ~202 | 村莊 | 因此地生長沙紅柳較多,故而得名。巴倫臺,蒙古語,意為生長沙紅柳地方。…[詳細] |
烏拉斯臺村 | ~203 | 村莊 | 因此地野生白楊樹多,自然環境優美,故而得名。烏拉斯臺,蒙古語,意為有白楊樹的地方。…[詳細] |
包格旦郭勒村 | ~204 | 村莊 | 因此地位于山下,本村村委會左側有河流經過,故而得名。包格旦郭勒,蒙古語,意為山下流的河流。…[詳細] |
夏爾才開村 | ~205 | 村莊 | 夏爾才開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古仁郭勒村 | ~206 | 村莊 | 因此地牧道狹窄,故而得名。古仁郭勒是蒙古語,意為狹窄牧道。…[詳細] |
地名由來:
巴倫臺,蒙古語,意為有沙紅柳的地方;因巴倫臺鎮生長有沙紅柳而得名。
基本介紹:
巴侖臺鎮位于和靜縣北部山區,東連托克遜縣,西抵伊寧市,南至和靜縣城,北鄰烏魯木齊市,距離縣城公路里程62公里,總面積302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12.36萬畝,天然草場320萬畝,耕地面積2200畝,是和靜縣主要牧業產區之一。全鎮直屬行政企事業單位18個,駐鎮部隊5個,轄6個行政村,總人口5381人,其中蒙古族占76%,牧業人口2152人。2004年全鎮生產總值1960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2562元。
巴侖臺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漫長,春季多風,夏秋天氣涼爽,年平均氣溫5.7℃,無霜期131天,年降水量在11—28毫米之間。境內水資源豐富,黃水溝貫穿全境,年徑流
文化旅游:
黃廟巖刻位于和靜縣巴倫臺鎮巴倫臺村。在高聳的巖壁頂端,距地面高16米,橫寫一行,藏文,估計長1.8米,寬0.8米。為和靜縣文物保護單位。
黃水溝巖畫位于和靜縣巴倫臺鎮巴倫臺村。位于哈布其罕溝口內8公里溝底,為一地面石,為長1.32米的立方體,東、南、上三面均有巖刻畫,動物有羊和鹿,還有幾個人形符號,畫面雜亂,最有特點的是大角羊
烏拉斯臺墓地位于和靜縣巴倫臺鎮烏拉斯臺村。位于村南3公里河水與公路之間的狹長地,在長300米的范圍內有40余座,石堆高1.2—1.5米,直徑5米左右。為和靜縣文物保護單位。
巴音溝墓葬位于和靜縣巴倫臺鎮色格旦郭勒村。零散分布在巴音溝中,在3公里長地段共發現14座,均為黑色礫石堆,高近1米、直徑3—5米。為和靜縣文物保護單位。
哈布其罕溝Ⅲ號墓地位于和靜縣巴倫臺鎮呼斯臺村,年代為漢。位于溝口0.5公里溝南山前坡地上,大積石堆,中間凹坑,高2.5米,直徑20余米,共四座,呈方形四角對峙。為和靜縣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0年4月,巴倫臺鎮一帶設區公所。
1951年9月,改為第四個區。
1958年,成立五一、八一兩個公社;同年11月,成立巴倫臺礦區行政委員會(縣級),隸屬巴州人民委員會,同時設立艾維爾礦區(區級)。
1962年7月,撤銷巴倫臺行政委員會,恢復巴倫臺區建制,隸屬和靜縣人民委員會。
1964年11月,下轄的五一、八一兩個公社更名為巴倫臺、阿拉溝牧業公社。
1971年11月,艾維爾礦區劃歸烏魯木齊南山礦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