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永興場社區 | 隸屬:永興街道 |
區劃代碼:510116025001 | 代碼前6位:510116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代碼:川A |
長途區號:028 | 郵政編碼:6102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永興橋位于該社區,社區遂借取橋名為名。
榮譽排行:
2022年12月,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永興場社區確定為第四批四川省綠色社區。
基本介紹:
永興場社區地處永興鎮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以東山生態觀光走廊(華大路),華青路環繞社區,交通極為便利,新城區規劃建設達到與時代基本同步,實現水電氣三通,從古至今都有東山旱碼頭之稱,其大鎮形象從未衰過,總體基本情況如下:
社區(場鎮)占地0.8平方公里(原規劃),共有街道(巷)81條,老街17條,新街5條,篁筱一期22條,篁筱二期22條,拆院并院點(華大路未入住點)15條。轄區內長駐機關單位22個,公廁5個,住戶共計2122戶,人口6117人,非農468戶1293人,居民組長6個,小區2個篁筱一期2人,篁筱二期4人,居委會成員3人,黨支部3人,黨員54人,預備黨員2人,入黨積極分子6人,后
歷史沿革:
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現今永興場鎮東修建一座石橋,命名為永興橋,咸豐4年(1854年)建南華宮在此,后人建鄉,即以永興二字命名,意在永遠興旺。
清末屬華陽縣永興鄉轄區永興場,民國初年為第六區永興鄉。
1949年解放仍為永興鄉,1958年為永興人民公社,轄8個管區,1962年調整為16個大隊,1965年規劃為雙流縣,永興場社區從2009年搬至此地至今。
周邊相關:
永興場社區附近有安仁古鎮、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大邑劉氏莊園、四川博物院、成都杜甫草堂等旅游景點,有閬中張飛牛肉、郫縣豆瓣、都江堰獼猴桃、蒲江獼猴桃、溫江大蒜等特產,有竹麻號子、成都漆藝、都江堰放水節、成都糖畫、郫縣豆瓣傳統制作技藝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