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井鎮 | 隸屬:蓬溪縣 |
區劃代碼:510921102 | 代碼前6位:510921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川J |
長途區號:0825 | 郵政編碼:629100 |
轄區面積:約67.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31萬人 |
人口密度:約34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個社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文峰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此地位于文井鎮境內,且地處山峰腳下,取“文”“峰”二字命名。…[詳細] |
新星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位于新星場鎮,社區以場名。1985年建市命名為蓬溪縣文井鎮新星村村民委員會,1992年命名為新星社區居民委員會。2019年11月3日,根據蓬溪縣人民政…[詳細] |
羅戈社區 | ~003 | 鄉中心區 | 羅戈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文祥社區 | ~004 | 村莊 | 文祥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映井場村 | ~203 | 村莊 | 據傳在民國年間,此處有一口水井,水源水質非常好,來往路人常在此駐足并飲水,并準備在此地建設場鎮,故名。…[詳細] |
云臺村 | ~204 | 村莊 | 康熙八年間,鄉民掘地出川主遺像,蒲君、李君捐錢修理,取名云臺觀。…[詳細] |
高峰山村 | ~205 | 村莊 | 地處道教圣地高峰山腳下,村名遂借取山名為名。…[詳細] |
定香寺村 | ~208 | 村莊 | 境內有一座唐朝時期修建的寺廟——定香寺,村名以此廟取名。…[詳細] |
雙龍橋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境內有一座橋,橋頭及橋尾分別雕刻了兩個龍頭,故而取名雙龍橋,村以橋名。…[詳細] |
會仙橋村 | ~210 | 村莊 | 此地東西兩座山上有古廟龍王廟和玉皇觀,兩廟隔河相對,過河的必經之地修建了一座石橋,傳說神仙經常在此橋相會,名會仙橋,村以橋名。…[詳細] |
黃連嘴村 | ~213 | 村莊 | 此前村里只有幾家姓黃和姓何的村民,村口有一棵三個人合力都抱不攏的黃蓮樹,1958年大躍進時期被大風吹斷,村以樹名。…[詳細] |
馬鞍山村 | ~216 | 村莊 | 境內有一座高山遮擋該村,山形似馬鞍。1993年10月命名為馬鞍山村村民委員會;2019年,撤銷馬鞍山村、新寨村、蓮花村建制,合并設立馬鞍山村,為文井鎮…[詳細] |
梅埡村 | ~217 | 村莊 | 梅埡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范家溝村 | ~219 | 村莊 | 此地地形低凹狹長,且早年間范姓人家居住于此,故稱此名。…[詳細] |
順天村 | ~220 | 村莊 | 境內有一座古老山寨,名為順天寨,村以寨名。…[詳細] |
趙先村 | ~221 | 村莊 | 大明嘉慶年間(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趙氏先祖趙奇珍在朝中為官,村名為趙先村。…[詳細] |
印盒山村 | ~222 | 村莊 | 印盒山橋南有一山包,像個盒子,橋北200米有一棵樹很大,頂端長出獅子頭,像印把子,故取名印盒山,故名。…[詳細] |
壁山村 | ~223 | 村莊 | 該村內有一寺廟為沿山而建,名璧山廟,村以廟名。…[詳細] |
分水嶺村 | ~225 | 村莊 | 此處位于分水嶺場邊,故名。1985年建市時命名為蓬溪縣文井鎮分水嶺村。2019年11月3日,根據蓬溪縣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赤城鎮等20個鄉鎮(街道)行政村…[詳細] |
五柏樹村 | ~229 | 村莊 | 此地境內一埡口處曾分別有蒼天柏樹三株,黃桷樹,黃栗樹各一株,五株樹相依生長,故得此名。…[詳細] |
青龍嘴村 | ~231 | 村莊 | 指的是該村地形山脈和柏樹茂盛,常年青綠,酷似一常年俯臥的青龍,故名。…[詳細] |
北南觀村 | ~232 | 村莊 | 此處有一廟,叫做“北南觀”,村以觀名。2000年命名為蓬溪縣文井鎮北南觀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白馬村 | ~240 | 村莊 | 村內有一白馬廟,村以廟名。1958年為羅戈鄉人民公社八大隊,1984年2月更名為羅戈鄉白馬村村民委員會;2019年,撤銷白馬村、雙柏樹村建制,合并設立…[詳細] |
天佑村 | ~243 | 村莊 | 天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紅衛村 | ~244 | 村莊 | 紅衛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白鶴林村 | ~245 | 村莊 | 因此地以前香樟樹、青崗樹很多,引來無數白鶴到此安家,故得此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清初設文井場,因場臨文家古井而得名。
基本介紹:
2019年,撤銷新星鄉和羅戈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文井鎮管轄,文井鎮人民政府駐文峰街100號。
文井鎮位于蓬溪縣北部,鎮子雖小,卻也是物華天寶,地靈人杰。一條主道兩旁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商鋪;身處鬧市,感覺街上雖算不上車水馬龍卻也是熙熙攘攘,是蓬溪縣3個省級重點小城鎮之一,也是蓬溪縣縣委、縣政府將精心打造的“道教文化旅游名鎮”。 “川中道教名山”高峰山自不待言,文井的道緣豆豉和高峰山泉水也被稱為“高峰雙絕”,是享譽一方的特產;在這塊土地上,還先后涌現過地下工作者呂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李泛山等一批優秀人才,可謂人才輩出。
一、地理地貌:蓬溪縣文井鎮位于東經105°40′,
榮譽排行:
2014年3月,被命名為2013年度四川省省級生態鄉鎮。
文化旅游:
高峰山,又名高鳳山,位于蓬溪城北25公里處文井鎮高峰村,屬文井鎮所轄,與射洪、西充二縣交界。高峰山海拔高度547米,是蓬溪縣境內較高的山峰。山中有寺名為高峰寺(又稱廣教寺),山腰筑有古寨墻,
蓬溪五大古鎮之一的今文井鎮有逾千年的歷史,原名文井場,先建老場,老場原屬西充(解放后才劃歸蓬溪縣),老場規模較小,只有正街一條,原分為兩排,屋檐水逢中均滴入小溝流去。老場有幾家大茶館,一是正
文井云臺觀年代為清,位于文井鎮云臺村,類別為古建筑。2012年9月3日,文井云臺觀被公布為蓬溪縣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古建筑外檐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為界。
馬鞍山寨址年代為清,位于文井鎮會仙橋村,類別為古遺址。2012年9月3日,馬鞍山寨址被公布為蓬溪縣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原殘存寨墻(門)外沿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米為界。
歷史沿革:
民國26年(1937)設文井鄉。
1953年設文井鄉。
1958年改公社。
1983年復設鄉。
1992年新林、普光2鄉并入改置鎮。
2019年9月1日,根據遂寧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蓬溪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遂府函〔2019〕96號撤銷新星鄉和羅戈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文井鎮。
高峰山泉水吸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水質清澈,回味甘甜、純凈,無污染,是天然的優質飲料。長期飲用此泉水,可以助長發育、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和美容養顏,對便秘、高血壓、冠心病、消化道疾病及過敏性
原后勤學院教育長。李泛山同志是四川省蓬溪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中共四川南部縣特委秘書,縣委宣傳部長,閬中、南部聯合縣委宣傳部長,川陜省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