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寶峰彝族鄉 | 隸屬:滎經縣 |
區劃代碼:511822212 | 代碼前6位:511822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川T |
長途區號:0835 | 郵政編碼:625200 |
轄區面積:約1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525人 |
人口密度:約10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田壩村 | ~200 | 鄉中心區 | 境內地勢較平坦,且水田多,糧食豐收,人們在平地上晾曬作物,故名。…[詳細] |
蓮池村 | ~201 | 村莊 | 轄區內有一土心池塘,塘里種了許多蓮花還養了魚,開花時經常有白鴿在花上停息,取名蓮池村,故名。…[詳細] |
杏家村 | ~202 | 村莊 | 此地有一河溝,河溝兩邊種滿杏子樹,周圍居住的人家比較散而多,花開的季節和杏子成熟的時候,人們愛聚集在一塊,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寶峰彝族鄉,因境內寶子山一峰獨立而得名。
基本介紹:
滎經縣轄鄉。1951年建寶峰鄉,1958年與天鳳鄉合并,更名天寶公社,1962年析天寶公社復名寶峰公社,1983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8.3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人口0.3萬。滎(經)天(全)公路過境。轄田壩、蓮池、杏家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采煤礦。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鐵、煤。早在西漢時期,漢文帝賜鄧通從蜀嚴道銅山,許其鑄錢,故有鄧通城之稱。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寶峰彝族鄉境域屬清化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東區后聚上下壩和道底壩。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順江聯保。
1940年,屬順江鄉第6、7、8、9保。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天寶鄉第1、2、3保和復順鄉第六保青龍嘴、白果山、謝家灣合并為寶峰鄉,轄中和、蓮池、興福、田壩、天連、杏家6村。
1956年,與天鳳鄉合并為天寶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62年,析置寶峰公社。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