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仁和鎮 | 隸屬:江安縣 |
區劃代碼:511523205 | 代碼前6位:511523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川Q |
長途區號:0831 | 郵政編碼:644200 |
轄區面積:約93.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402人 |
人口密度:約10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仁和社區 | ~001 | 鄉中心區 | 仁和鎮鎮政府駐地位于該社區,社區遂借取鎮名為名。…[詳細] |
桂花村 | ~201 | 鄉中心區 | 該地境內種植有許多桂花樹,故名。建國前為大妙鄉轄。1950年建政,設仁和鄉。1953年將仁和鄉分置為仁和、會龍二鄉。1958年公社化時,仁和并置為底蓬…[詳細] |
鹿鳴村 | ~202 | 村莊 | 傳說古時人們常聽見有鹿子在此地鳴叫,故名。…[詳細] |
石倉村 | ~203 | 村莊 | 此境內有一石頭構建的倉庫,名“石倉”,村名遂借取建筑物名為名。…[詳細] |
義合社區 | ~204 | 村莊 | 義合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仁義村 | ~205 | 村莊 | 此名寓意著村民要有仁愛之心,行仗義之事,齊心協力共建美好家園,故名。…[詳細] |
會龍村 | ~207 | 村莊 | 此地小山眾多,山脊綿延聚集于此,如龍集會,故名。…[詳細] |
佛耳村 | ~209 | 村莊 | 此地境內有一尊“佛像”,遠看就像一只大耳朵,故名。…[詳細] |
來龍村 | ~212 | 村莊 | 該境內有一山脈走勢如青龍東來,故名。建國前屬大妙鄉轄。1951年建太平鄉。1956年將太平鄉分置為太平、興隆兩鄉。1958年并置入底蓬公社,村名來龍大…[詳細] |
水口社區 | ~214 | 村莊 | 水口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伏龍村 | ~215 | 村莊 | 伏龍咀位于該村境內,村民遂借取地名為名。…[詳細] |
地名由來:
仁和鎮因境內有“仁和古寨”而得名。
基本介紹:
2019年,撤銷仁和鄉,設立仁和鎮,以原仁和鄉所屬行政區域為仁和鎮的行政區域,仁和鎮人民政府駐桂花街1號。
仁和鄉屬川南旅游、竹資源富集鄉,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夕佳山古民居”之間。距江安縣城36公里,底(蓬)水(口)公路橫穿境內,為典型深丘交替地帶,海拔600-1000米。境內溪流、山巒縱橫,旅游、竹資源豐富,景色宜人,風光無限。
仁和鄉幅員面積93.5平方公里,轄15個村,116 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821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人。耕地面積13911畝,其中水田13095畝。氣候溫暖濕潤,光照熱量充足,全年平均氣溫17.3℃,最低溫度5℃,全
榮譽排行: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仁和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屬江安縣。
1951年,設太平鄉;后更名仁和鄉。
1953年,分為仁和、會龍2鄉。
1958年,并入底蓬公社。
1962年,析置仁和公社。
1978年,并入底蓬公社。
1980年,析置仁和公社。
1984年,公社改仁和鄉。
1992年10月,佛耳巖鄉并入仁和鄉。
2019年8月,撤銷仁和鄉,設立仁和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