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普昌鎮 | 隸屬:甘洛縣 |
區劃代碼:513435105 | 代碼前6位:513435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川W |
長途區號:0834 | 郵政編碼:616850 |
轄區面積:約45.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51萬人 |
人口密度:約77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普昌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彝語,意為肥沃之地,盛產水稻。1959年成立普昌大隊。1973年5月普昌大隊分為普昌大隊和哈木足大隊。1984年3月更名為普昌村。2020年普昌村和足…[詳細] |
橋邊村 | ~201 | 村莊 | 因甘洛河貫穿整個村子,河上架有一座索橋,連通的村寨,故名。…[詳細] |
哈木足村 | ~202 | 村莊 | 居住此地的人銘記過去常受瘟疫和病痛折磨,展望美好生活。哈木足,系哈洛覺諧音,彝語意為瘟疫,病痛,故名。…[詳細] |
足木村 | ~203 | 村莊 | 足木,彝語薩沫諧音,意為薩沫家居住的大壩子,故名。…[詳細] |
古覺村 | ~205 | 村莊 | 彝語,意為出產酒的地方,故名。1959年為古覺大隊,1967年更名為古足村委會。1980年公社成立,取名為古覺村,沿用至今。…[詳細] |
斯普村 | ~206 | 村莊 | 斯普,彝語意為很多樹。1956年解放名叫斯普足各,1977年建立斯普大隊,1992年改名為斯普村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馬拉哈村 | ~209 | 村莊 | 因村子處于高山低洼處,經年溫潤,雨水充沛,“馬拉哈”彝語意為常年多雨的地方,故名。…[詳細] |
乃烏村 | ~210 | 鄉中心區 | 因該村位于山包腳、坎下,故名;居住有此地的群眾通過選舉產生的基層自治組織。…[詳細] |
地壩村 | ~211 | 村莊 | 彝語意為地土壤肥沃,適合種水稻的半邊壩,故名。…[詳細] |
馬達村 | ~212 | 村莊 | 因人們遷居名為馬達坡的地方,慢慢的遷居此地的人多了起來,形成大的村落,隨而得名馬達村。…[詳細] |
且木村 | ~213 | 村莊 | 因該村地處二半山位的置,二半山處彝語譯為“且木”故名。…[詳細] |
眉山村 | ~216 | 村莊 | 眉山,姆薩的諧音,為一座山的名稱。1973年成立眉山生產大隊。1985年成立眉山村民委員會。2020年歸普昌鎮管轄,將眉山村和所池村乃洛組、洛木組、平…[詳細] |
則俄村 | ~217 | 鄉中心區 | 因此地盛產魚腥草,“則俄”彝語,意為魚腥草,故名。…[詳細] |
石海村 | ~218 | 村莊 | 彝語意為高山斜坡地。此地處于一處斜坡坎上,故名。…[詳細] |
古文村 | ~219 | 村莊 | 彝語意為巖邊上的凹凼,音譯“古文”。1972年3月成立了石海村村民委員會;2020年歸普昌鎮管轄。…[詳細] |
布哈村 | ~220 | 村莊 | 此地地處彝族神山“吉日坡”的上方,布哈,彝語意為村在山的上方,得名。…[詳細] |
春禾村 | ~221 | 村莊 | 彝語,意為山巖上的樹林。1972年3月成立春禾村村民委員會。1992年9月歸并普昌鎮管轄;1994年6月歸石海鄉管轄。2020年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普昌鎮…[詳細] |
加爾村 | ~222 | 村莊 | 因此地有砂頁巖,質地堅硬、細膩,盛產磨刀石,加爾,彝語意為磨刀石,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普昌為彝語譯音,全稱為普昌莫,意思為產水稻之地。因鎮政府駐普昌村而得名。
基本介紹:
甘洛縣轄鎮。1956年建古足鄉,1958年更名普昌鄉,1959年改公社,1961年復置鄉,1965年再改公社,1984年又復置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8公里。面積45.3平方公里,人口0.8萬。轄馬拉哈、特爾莫、西西呷、斯普、足木、以達、普昌、哈木覺、橋邊、古覺1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采礦、冶煉、運輸等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大豆。
榮譽排行:
2023年1月,四川省愛衛辦確定普昌鎮為2022年四川省衛生鄉鎮(街道)。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普昌鎮人口數量為3.51萬人,位列甘洛縣各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位。
歷史沿革:
1956年,設古覺鄉。
1958年,遷駐普昌遂,更名普昌鄉。
1958年,與阿爾鄉合并為區級普昌公社。
1961年,公社改鄉。
1965年,鄉改公社。
1985年,公社改鄉。
1992年,鄉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