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臨河鄉 | 隸屬:應縣 |
區劃代碼:140622207 | 代碼前6位:140622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晉F |
長途區號:0349 | 郵政編碼:036000 |
轄區面積:約18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76萬人 |
人口密度:約15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臨河村 | ~200 | 鄉中心區 | 地處渾河南岸,最先人們在這里臨河筑堡定居,故名臨河堡,后稱大臨河,與小臨河區分,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寺莊村 | ~202 | 村莊 | 相傳村西有古寺一所,內住一僧并雇用多人,耕種周圍的田地,后來人們在此定居,取村名為孝莊。寺院遺址尚存。因以前有過寺院,故名寺莊,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詳細] |
東鄉寨村 | ~203 | 村莊 | 傳說明朝初年有一戶姓薄的遷到村內居住,因姓氏得名薄家寨,清代仍名,明國初年,村民嫌薄字有貶義改為東鄉寨,后來武姓居多,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羅莊村 | ~204 | 村莊 | 因明代已有,萬歷《應州志》載有羅家莊,羅家里,州志載羅家莊,簡稱羅莊,因姓氏得名,古堡墻尚存。系應縣一大行政村,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東小寨村 | ~205 | 村莊 | 因相傳此地古代為兵馬安營扎寨之地,后來有張姓兄弟四人遷到寨內居住,因地處縣城之東,故名東小寨,舊寨墻尚存,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安樂營村 | ~206 | 村莊 | 相傳此地古為安營扎寨之地,明代有李氏兄弟,遷住此地定居,為了表示他們的美好愿望,再不受兵荒馬亂之苦,起村名為安樂營,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北豐疃村 | ~207 | 村莊 | 州志載明代已有“豐疃村”,后分為南北二村,命名南豐疃,北豐疃,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小臨河村 | ~208 | 村莊 | 原系東辛村張姓的種地房子,該村與大臨河村相距0.5千米,故起名小臨河,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東上寨村 | ~209 | 村莊 | 明末清初建村,據《東上寨村志》載,明朝末年有賈氏弟兄二人遷此定居。后董、尹兩姓又遷來,村名初名東下寨,因屢遭小災后改名東上寨,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詳細] |
東辛村 | ~210 | 村莊 | 此地原為羅莊袁姓的種地莊子,后來人們在此定居改為新居,位于應縣東鄉故名東新村,后演變為東辛村,州志為東新村,原名新村,為羅莊袁姓的種地莊子,后因地處城…[詳細] |
留義村 | ~211 | 村莊 | 相傳此地原是一處種地莊子,時有代州一讀書人,路經此地住宿,身上未帶分文,在這里住了幾十天,佃戶們待他很好,為表示紀念,臨走時無物相贈,揮筆寫了一個“義…[詳細] |
王家窯村 | ~212 | 村莊 | 傳說該村原系石莊王姓財主的種地莊子,佃戶多住窯洞,故名王家窯,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興旺坡村 | ~213 | 村莊 | 清代已有,原名避靜坡,后改名興旺坡,寓意興旺發達。村民認為“避靜”二字有貶義,改為興旺坡,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北小寨村 | ~216 | 村莊 | 因1971年新建村,原住東小寨,因處于鎮子梁水庫浸沒區,在國家扶持下,遷到渾河北岸,建立新村,按方位起名北小寨,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圣水塘村 | ~217 | 村莊 | 據州志載明代萬歷前叫圣水堂。傳說村西有一眼泉,名唐泉,天旱水不減,人們在此砌池逢旱祈雨,故得名,萬歷通政使田惠(應州人)死后葬于村西,曾更名“田家坊”…[詳細] |
北樓口村 | ~218 | 村莊 | 北樓口是翠微山北麓一山口,為宋代拒遼所設雁門十八隘之一,后為歷代軍事設防之地,官方稱“北樓營”據《繁峙縣志》載“自唐時已稱扼要”元代設“指揮使也連臺兒…[詳細] |
徐峪村 | ~219 | 村莊 | 因徐姓先居,座落在峪口上,得名徐峪,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康峪村 | ~221 | 村莊 | 因地處山峪口,康姓人聚居而得名康峪,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中和村 | ~222 | 村莊 | 村址原是一片耕地,兼有寺院,后寺院被燒,留下燒后的紅墻,因此建村后叫“紅墻”因和北樓口相近,人們亦稱北樓村委上村,紅墻為轄村,外鄉人不易區分,1947…[詳細] |
北樓村 | ~223 | 村莊 | 因地處北樓口之下命名北樓村,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長城溝村 | ~225 | 村莊 | 村在溝底,緊靠內長城,得名長城溝,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詳細] |
三合村 | ~227 | 村莊 | 原名三岔,1980年更名為三合,因和雙錢樹公社三岔村重名,現更名三合村。…[詳細] |
栗窯村 | ~232 | 村莊 | 栗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地處渾河南岸,最先人們在這里臨河筑堡定居,因村南0.5千米有小臨河,故名臨河堡,后稱大臨河。
基本介紹:
大臨河鄉距應縣城東16公里,南靠翠微山,北依龍首山,東鄰渾源縣,西接下社鎮,全鄉國土面積約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10萬畝,現下轄23個行政村,共有10480戶,27586人。境內交通便利,雙東線、朔蔚線、鎮韓線三條主干線橫貫全鄉,榮烏高速也穿境而過。大臨河鄉自然條件可概括為:南北有山,中間是川,渾河貫穿,河旁有灘。境內氣候條件溫和,年平均氣溫12℃,水源儲量豐富,年平均降水量為610毫米左右,發展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全鄉農業種植以馬鈴薯、架豆、脫水蘿卜、青椒、大蔥、玉米、小雜糧等為主,農業養殖主要以奶牛、肉羊、肉驢、生豬、蛋雞等為主,是我縣重要的糧食、蔬菜和畜產品生產基地。非公鄉鎮企業主要有
文化旅游:
北樓口關帝廟位于應縣大臨河鄉北樓口村內西側,年代為明代、清代。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北樓口關帝廟被公布為朔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8年屬應縣七區,1953年屬應縣四區,1954年設大臨河鄉,1958年設大臨河公社,1984年重設大臨河鄉。
2001年撤并鄉鎮,北樓口鄉整體并入大臨河鄉,設立新大臨河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