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交樓申鄉 | 隸屬:興縣 |
區劃代碼:141123200 | 代碼前6位:141123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晉J |
長途區號:0358 | 郵政編碼:033000 |
轄區面積:約173.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000人 |
人口密度:約2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交樓申村 | ~200 | 鄉中心區 | 該村位于河谷,為三條溝的交叉處,原村口有神龕、戲樓,故名交樓神,后把神字更替為申字,改名為交樓申。…[詳細] |
陳家屹臺村 | ~202 | 村莊 | 陳家屹臺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馮家溝村 | ~207 | 村莊 | 該村地處河谷,馮姓首居,故名馮家溝。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該村屬交樓申公社馮家溝大隊。1984年改行政鄉(鎮)村制,又為交樓申鄉馮家溝村民委員會…[詳細] |
郝家灣村 | ~209 | 村莊 | 該村地處溝灣,郝姓居多,故名郝家灣。1957年開始,部分地區開始試點,撤區并鄉。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實行鎮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該村屬交樓申公社郝…[詳細] |
奧家灘村 | ~211 | 村莊 | 該村地處較平的灘上,奧姓首居,故名“奧家灘”。…[詳細] |
張家圪臺村 | ~214 | 村莊 | 該村座落在河谷的石階以上,張姓首居,故名張家圪臺。因地處張家圪臺村而得名。…[詳細] |
張家岔村 | ~218 | 村莊 | 地處山溝交叉點,民國初年兩戶張姓從河南逃難到此開荒種地,故名。…[詳細] |
王家莊村 | ~220 | 村莊 | 該村地處山地,大部為王姓,故名王家莊。因地處王家莊村而得名。…[詳細] |
孫家崖村 | ~221 | 村莊 | 該村地處山地,原名孫家莊,因與奧家灣公社有同名村,于1939年改名孫家崖。因地處孫家崖村而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原村口有戲樓神龕,兩條溝道于境內交會,故名交樓神,后將“神”改為作“申”。
基本介紹:
興縣轄鄉。1958年建交樓申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部,面積173.3平方公里,人口1.8萬。通公路。轄交樓申、后宜、宣溝、陳家圪臺、新舍窠、奧家灘、弓家窯、郝家灣、孫家崖、張家岔、五家崖、陰灣則、馬家溝、大坪上、興盛村、白家坪、白家寨、安溝、陰崖上、張家圪臺、后雷家溝、井溝渠、康家莊、馬家梁24個村委會。礦藏有石英硅石、石墨、石灰巖。農業主產谷子、豆類、薯類、葫麻、黃芥、葵花籽。
榮譽排行:
2023年11月,交樓申鄉被山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23-2025年山西省衛生鄉鎮。
文化旅游:
介 紹: 石樓山風景區位于興縣縣城以東13-25公里處,面積約30平方公里,包括石樓山、石猴山、仙人洞景區。景區內,峰巒疊嶂,林木蓊郁,植被完好,秀色宜人。 石樓山,因其形似三層石樓而得
張家圪臺戲臺位于興縣交樓申鄉張家圪臺村,年代為清代。張家圪臺戲臺為興縣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北由戲臺臺明向北延伸6米至空地,東由戲臺外墻向東延伸5米至民居外墻,南由戲臺外墻向南延伸3米至空
新舍窠墓群位于興縣交樓申鄉新舍窠村,年代為清代。新舍窠墓群為興縣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群中心點2000國家大地坐標X=4257668.541,Y=37523546.756。北由墓群中心點
仙人洞遺址位于興縣交樓申鄉新舍窠村,年代為宋、明、清。仙人洞遺址為興縣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遺址中心點2000國家大地坐標X=4257979.181,Y=37523961.391。北由遺址
歷史沿革:
1949年,屬興縣四區,分設交樓申、張家圪臺、白家寨、孫家崖、張家岔、白家坪6個行政村。
1953年,仍屬四區,撤銷孫家崖、張家岔、白家坪3個行政村,增設王家莊1個行政村,與交樓申、張家圪臺、白家寨共4個行政村均更名為鄉。
1956年3月,撤銷四區,張家圪臺、白家寨2個鄉合并為奧家灘鄉,增設白家坪鄉。
1958年9月,奧家灘、白家坪2鄉合并到交樓申鄉,更名為紅旗人民公社;12月,更名為交樓申人民公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