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胡會鄉 | 隸屬:五寨縣 |
區劃代碼:140928204 | 代碼前6位:140928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晉H |
長途區號:0350 | 郵政編碼:034000 |
轄區面積:約87.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400人 |
人口密度:約3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胡會村 | ~201 | 鄉中心區 | 傳說此地原為一海,蘆芽山有一對鳥,鳥叫水漲,水從四面回合于此,人們稱這里為湖匯。這對水鳥后被獵人擊斃,鳥斃水枯,村民在此建村,取名為胡(湖)會(匯)。…[詳細] |
小胡會村 | ~202 | 鄉中心區 | 因建村時,近鄰胡會村,且該村又小,故稱小胡會,以示區別。…[詳細] |
東雞兒洼村 | ~203 | 村莊 | 傳說明朝匈奴打進雁門關,當地百姓四處逃難,由外地逃來張姓二人,不知此地為何址,正是雞叫時,遂定村名雞兒窊。后因字音相同,人們將“窊”寫成“洼”。…[詳細] |
西雞兒洼村 | ~204 | 村莊 | 因此地以東已有雞兒窊村,故建村時起名西雞兒洼。…[詳細] |
石咀頭村 | ~205 | 村莊 | 因該村西北有座石山,狀似圪咀。很早以前,人們住在圪咀里,后逐漸向外發展,又改名為石咀頭。因村中有一河相隔,又稱東西石咀頭(縣志記載)。后修通公路,東西…[詳細] |
張家坪村 | ~206 | 村莊 | 傳說洪武二年由榆次遷來張家兄弟三人,在李家坪公社的張家坪住老大,南峰公社的張家坪住老二,此村住老三。因其排行最小,起名為小張家坪。后該村發展的人丁興旺…[詳細] |
包家灣村 | ~209 | 村莊 | 傳說原來此地三面環水,包繞此地,形成一水灣,洪武二年由徐溝遷來弟兄四人,其中一人在此定居,故名包家灣。…[詳細] |
川口村 | ~211 | 村莊 | 據傳說該地遼代為大武州到五王城的水上交通口,故名船口,后因海水漸落,又是一道小川,改為川口。…[詳細] |
水槽村 | ~212 | 村莊 | 由于該村南北是梁,中間低洼,常年又有泉水流過,因此得名。…[詳細] |
安子村 | ~214 | 村莊 | 傳說早年有郝家弟兄二人,從太原搬遷于此,因沒有房屋,搭了個菴子居住,以此名為安子村。另一說,此地原為一海,附近山形象馬鞍子,故名安(鞍)子海,后海水干…[詳細] |
地名由來:
傳說此地原為一海,蘆芽山有一對水鳥,鳥叫水漲。水從四面匯合于此,人們稱這里為“湖匯”。這對水鳥后被獵人擊斃,從此水干海枯。人們在此建村后,便取村名為胡(湖)會(匯)。另傳,前人視此地寬闊,欲在此建成,測定方位,定好碑樁,卻被狐精把碑樁拔在現五寨城駐地。人們便說此地被狐害了,以后起“狐害”。后雅化為“胡會”。
基本介紹:
五寨縣轄鄉。1958年設胡會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0公里。面積87.9平方公里,人口0.7萬。轄大胡會、小胡會、西雞兒洼、東雞兒洼、石嘴頭、張家坪、桑家洼、前趙和莊、東坪、夏家洼、包家灣、安子、川口、方城、水槽、王家莊16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土豆、莜麥、豆類為主。
歷史沿革:
1952年,始設區轄大胡會鄉。
1956年4月,設縣轄大胡會鄉。
1958年11月五寨、神池、岢嵐縣合并,公社化初期屬南峰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分縣,1966年3月增加胡會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更名為胡會鄉,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