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樓溝鄉 | 隸屬:偏關縣 |
區劃代碼:140932201 | 代碼前6位:140932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晉H |
長途區號:0350 | 郵政編碼:034000 |
轄區面積:約275.4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300人 |
人口密度:約1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樓溝村 | ~200 | 鄉中心區 | 明隆慶二年兵使范大儒建堡,萬歷三十一年兵使趙彥展拓新城,周廣一里,境內有龍霸山,迤西石洞等名勝,南通省會必經之道。因堡樓建于溝畔而得名。…[詳細] |
迤西村 | ~201 | 村莊 | 根據古跡石洞得名,村莊屬于石洞洼西,故名。…[詳細] |
栢家嘴村 | ~202 | 村莊 | 柏家咀原名百家咀,因百家聚居,且座落小山咀上,故名柏家咀。…[詳細] |
三臺梁村 | ~209 | 村莊 | 附近有三個烽火臺而得名。1962年偏關縣設15個人民公社,三臺梁生產大隊隸屬于樓溝公社。1984年9月,偏關縣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詳細] |
磨老洼村 | ~211 | 村莊 | 傳說古時該地有真龍出現,地勢低凹,故取名臥龍洼,后演變為磨老洼。…[詳細] |
碾子梁村 | ~216 | 村莊 | 1962年偏關縣設15個人民公社,碾子梁生產大隊隸屬于樓溝公社。1984年9月,偏關縣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碾子梁生產大…[詳細] |
小村村 | ~220 | 村莊 | 1962年偏關縣設15個人民公社,小村生產大隊隸屬于樓溝公社。1984年9月,偏關縣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小村生產大隊改…[詳細] |
劉家溝村 | ~223 | 村莊 | 建于溝坡,且劉姓居多,故名劉家溝。1962年偏關縣設15個人民公社,劉家溝生產大隊隸屬于樓溝公社。1984年9月,偏關縣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詳細] |
莊子寺村 | ~225 | 村莊 | 古時建有莊子廟,因此得名。1962年偏關縣設15個人民公社,莊子寺生產大隊隸屬于曹家村公社。1984年9月,偏關縣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生產…[詳細] |
王家山村 | ~235 | 村莊 | 王氏首居立村,且地形為山而得名。1962年偏關縣設15個人民公社,王家山生產大隊隸屬于曹家村公社。1984年9月,偏關縣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詳細] |
東寨村 | ~237 | 村莊 | 原名狼窩,地處河谷,居縣川河南岸,早年叫蘭玉村。后因水害,改名浪渦村,居住張楊兩姓。因張姓勢大,忌妒楊姓,又改名為“狼窩”,意指羊住狼窩必然遭殃。19…[詳細] |
西寨村 | ~239 | 村莊 | 相傳原屬神池縣管轄,位于八角西側,修有小寨。故名。…[詳細] |
興曹村 | ~245 | 村莊 | 興曹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明隆慶二年兵使范大儒建堡,萬歷三十一年兵使趙彥展拓新城,周廣一里,境內有龍霸山,迤西石洞等名勝,南通省會必經之道。因堡樓建于溝畔而得名。
基本介紹:
偏關縣轄鄉。1958年屬先鋒公社,1961年析置樓溝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134平方公里,人口0.6萬。崞水公路過境。轄樓溝、柏家嘴、迤西、上鋪、小村、韓家畔、劉家溝、磨老洼、吳城、嘴兒上、莊子洼、周家山、卡坡、張家坪、下川、柳墕坪、馬圈嘴、三臺梁、新莊窩、尹家墕、竇家深墕、碾子梁、柳界溝、紅崖上24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產糜、谷、土豆、黑豆。迤西石溶洞為偏關景點之一。古跡吳城新石器遺址是縣級文物保護地。
歷史沿革:
1956年3月,撤銷區級建制。
小鄉合并為大鄉,樓溝鄉人民委員會成立,駐地樓溝。
1958年9月,樓溝人民公社(又稱先鋒人民公社)成立,公社駐地樓溝村。
1959年9月,公社成立管理委員會。
1961年9月,偏關縣再次劃分公社,原管理區改稱生產大隊,公社駐地未變。
1984年9月撤社建鄉,成立樓溝鄉人民政府。
2001年,撤鄉并鎮時,將原曹家村鄉并入該鄉,沿用至今。
區劃: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樓溝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