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蘭村 | 隸屬:張蘭鎮 |
區劃代碼:140781101200 | 代碼前6位:140781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K |
長途區號:0354 | 郵政編碼:0306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古名張難堡,明、清時稱張南鎮。唐王李世民敗宋金剛于介休,追數里,至張難堡即此。”“難”、“南”、“蘭”介休方言諧音,現稱張蘭。據傳唐朝時期的張蘭已初具規模,堡墻的敵樓按二十八宿布局,村莊呈蛙狀,街道為鋸齒形狀。到明清時期村內外的庵、觀、寺、廟就有40余座,村中央的市樓(空央樓)更是遠近聞名。曾設有統轄汾、平、介、孝的二府衙門。歷史上就是有名的商貿重鎮和幅射附近各縣小有規模的政治、經濟中心。
基本介紹:
張蘭村位于介休市東部,始建于盛唐時期,曾是遠近聞名的商貿重鎮及政治中心,占地面積7.2K㎡,村莊建設面積2.5 K㎡,村內4條大街﹑12條小巷﹑24個胡同。現有耕地面積4300畝。有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5所,在校學生4500人。有私營企業8個,村內及交通干線有各業商鋪608家,其中工藝商店200個。現有常住人口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50戶,5320人。全村有黨員173人。2009年糧食總產2000噸,社會總產值9800萬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73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680萬元,總資產780萬元。
張蘭村與穆家堡村、朱家堡村、西北里村、東北里村、田堡村、大甫村、仙臺村、張原村、上梁村、下梁村、上嶺后村、下李侯村、石場坊社區、張村村相鄰。
歷史沿革:
1958年設立張蘭生產大隊。
1984年撤銷張蘭生產大隊,設立張蘭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張蘭村附近有綿山、張壁古堡、南莊古村景區、虹霽寺、介休汾河國家濕地公園、介休市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有介休綿芪、龍須面、介休灌餡糖、銀條菜、貫餡糖、砂子餅等特產,有黑陶制作工藝、介休寒食清明習俗、和順五谷畫、左權開花調、牛郎織女傳說等民俗文化。
區劃: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張蘭鎮·張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