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圪垛村 | 隸屬:南寨街道 |
區劃代碼:140108004201 | 代碼前6位:140108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A |
長途區號:0351 | 郵政編碼:030000 |
城鄉分類:城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12 |
地名由來:
相傳東漢時,張堡村張姓遷往南寨村西的圪垛(原為地塊名,當地稱四面低洼,中間突起的地塊為圪垛)居住,屬南寨村管轄,名小南寨。后因大、小南寨常有糾紛,1941年兩村分村理事,遂以地形取名圪垛村。又因與王封鄉圪垛重名,1981年改名為東圪垛。1998年又恢復現名。
基本介紹:
圪垛村基本情況
圪垛村地處城市近郊,居大同路、新蘭路、太泥路交叉匯合處,近靠南寨公園、太原市煙草公司等國有企事業單位,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典型的城中村。
全村總人口616人,總戶數238戶。總占地面積1367.53畝,其中耕地面積667.1畝,建設用地面積700.43畝,其中宅基地面積75.87畝(其中村民宅基地面積65.52畝,市民宅基地面積10.35畝);商業用地面積427.8畝;工業用地107畝;公建用地41.23畝;道路面積28.53畝;公共綠地10畝。
全村依托地理優勢,租賃土地和育苗為主要收入來源,育苗面積共430余畝。
圪垛村與南寨村、江陽社區、軌枕社區、七平社區、興安苑社區、二電社區、朝陽社區、新華社區、興安社區、靖燁天朗美域社區、新華西社區相鄰。
歷史沿革:
1941年以地形取名為圪垛村。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
1981年改名為東圪垛。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建立鄉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更名為村,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
1998年
周邊相關:
圪垛村附近有太原市森林公園、中華傅山園、太原崛圍山風景區、中北大學、宇文山莊農家樂莊園、山西私立進山學校舊址等旅游景點,有龍須拉面、刀撥面、山西粉蒸肉、百花稍梅、全晉醬梅肉、老鼠窟元宵等特產,有六味齋醬肘花傳統生產工藝、乾和祥茉莉花茶融淬技藝、傅山童子雞、刀撥面和蘸片子傳統制作技藝、拔花花、南少林五行拳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