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毛壩鎮 | 隸屬:紫陽縣 |
區劃代碼:610924112 | 代碼前6位:610924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G |
長途區號:0915 | 郵政編碼:725000 |
轄區面積:約10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44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毛壩街道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原名毛壩關,系紫陽縣原毛壩區公所駐地,政機構改革,改為毛壩鎮。毛壩鎮社區,原名居民委員會,更名為毛壩鎮社區。…[詳細] |
染溝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因地處河任河北岸羅家溝口一帶,早年溝旁開有染布作坊,故名。村級改革和新春大隊合并,命名為染溝村。…[詳細] |
瓦灘村 | ~202 | 村莊 | 民國初年在任河邊此處有一石板瓦廠,瓦廠下就是一個大灘口,故此得名瓦口灘。…[詳細] |
溫家坪村 | ~203 | 村莊 | 清朝時期,由于此地溫姓較多,山勢平坦,由此而取名溫家坪。…[詳細] |
雙新村 | ~204 | 村莊 | 雙新村曾叫雙星村,在解放初期是兩個村,一個叫新坪村,現在的敖家坪山梁至鐵鞭溪,另一個叫新地村,現在的老佛坪至李家梁一帶,而得名為雙新村。…[詳細] |
核桃坪村 | ~205 | 村莊 | 核桃坪村由于原村口有兩顆老核桃樹,便得名為核桃坪村。…[詳細] |
魯家村 | ~206 | 村莊 | 魯家村,其地名因居住村民魯姓人口較多而得名為魯家村。以這個村姓魯的人比較多而命名。…[詳細] |
竹山村 | ~213 | 村莊 | 由于此地金竹較多,在上個世紀稱金竹山,桐梁與金竹山村合并為竹山村。…[詳細] |
腰莊村 | ~214 | 鎮中心區 | 清朝時期,此地是一個村莊,因山的形狀像豬腰,故名腰莊村。…[詳細] |
觀音村 | ~215 | 村莊 | 因村內有觀音寨而得名為觀音村。1961年命名為金星大隊,1984命名為觀音村,2015年6月墻院村與觀音村合并,命名為觀音村,現有6個村民小組。…[詳細] |
岔河村 | ~218 | 村莊 | 形成自然村,行政村名新合大隊,有村民小組,耳合并取名為岔河村。盤湘河主河道在此處分岔,形成兩條河流,因沒有主河道長而命名岔河村。…[詳細] |
干沙村 | ~219 | 村莊 | 是因在冬天,河水從河堤流過,流水形成干沙壩,故名干沙。…[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地處大茅山下,扼川陜通道咽喉,明、清設關原名“毛壩關”而得名。
基本介紹:
紫陽縣毛壩鎮位于紫陽縣西南部,任何中游,轄八村一居委會,總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15000人。毛壩鎮因地處川陜之咽喉,又名毛壩關,經濟發達,集鎮繁榮,長期以來,一直為紫陽任何流域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紫陽三大鎮之一。
近年來,毛壩鎮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抓產業、促工業、辦事業”的工作思路,搶抓歷史發展機遇,舉全鎮之力,大力發展“茶、桑、畜”三大主導產業建設,全力促使“水電、礦產、農副產品加工”三大工業項目發展,努力興辦“教育、文化、衛生”三大社會事業,不斷堅強黨建、精神文明和“平安毛壩”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文化和黨的建設全面、和諧發展。全鎮建有10000畝豐產密植茶園,年產優質、
榮譽排行: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毛壩鎮人口數量為1.44萬人,位列紫陽縣各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6位。
歷史沿革:
明清設毛壩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改設毛壩區公所。
1950年9月,成立毛壩區。
1961年,毛壩區下設8個公社。
1983年10月,改設毛壩鄉。
1996年12月,改為毛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