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泉鎮 | 隸屬:楊凌區 |
區劃代碼:610403100 | 代碼前6位:610403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D |
長途區號:029 | 郵政編碼:712000 |
轄區面積:約26.6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08萬人 |
人口密度:約78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五泉社區 | ~198 | 鎮中心區 | 2014年2月經楊陵區委區政府批準,在原五泉村基礎上規劃建設五泉鎮安置小區,轄五泉村、花園莊、五泉中心小區兩個自然村一個居民小區![詳細] |
斜上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斜上村村民委員會轄斜上村(任家堡)、斜中村(任家溝)、王家溝、張上村4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1958年9月,扶風縣第三次區劃調整,絳帳人民公社成立,下…[詳細] |
湯家村 | ~202 | 村莊 | 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隸屬于扶風縣第四區(畢公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保甲制,隸屬于畢公聯保。民國二十九…[詳細] |
高家村 | ~203 | 村莊 | 高家村村民委員會轄高家村、萬家村兩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1958年9月,絳帳人民公社成立。絳帳人民公社下設五泉、上宋等五個生產管理區。高家村、萬家村、…[詳細] |
郭管村 | ~204 | 村莊 | 為郭家村、管家村、三合村三個自然村組建成立的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畢公村 | ~205 | 村莊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保甲制,畢公區撤銷,畢公聯保成立,畢公村歸畢公聯保管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整頓保甲組織。畢公聯保撤銷。畢公鄉…[詳細] |
絳中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清世祖順治時,歸扶風縣東南邰城鄉管轄。民國初期,沿用清制。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歸扶風縣第四區(畢公區)管轄。民國二十…[詳細] |
絳南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聯保改鄉,隸屬于扶風縣畢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保甲制,設立區公所。1950年4月,第一次區劃調整,隸屬于扶風縣第四…[詳細] |
王上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王家崖歸王家村管轄。王家村土地一部分在塬上,一部分在塬下。1950年,塬上塬下管理不便,在農會成員王益、王應周倡導下,經扶風縣人民政府批準,分為王上村…[詳細] |
桶張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1958年9月,扶風縣第三次區劃調整,五泉鄉撤銷,絳帳人民公社成立。絳帳人民公社下設五泉、上宋等五個生產管理區。桶張村、崔家村、文家村、南營村組建桶張…[詳細] |
帥家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1958年9月,五泉鄉撤銷,絳帳人民公社五泉生產管理區成立。帥家、屈家、周家、李家4個自然村組建成立周家生產大隊。周家生產大隊歸扶風縣絳帳人民公社五泉…[詳細] |
上灣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隸屬于扶風縣第四區(畢公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年實行保甲制,上灣村隸屬于扶風縣畢公聯保…[詳細] |
茂陵村 | ~213 | 村莊 | 1958年9月,扶風縣第三次區劃調整。五泉鄉撤銷,絳帳人民公社五泉生產管理區成立。下灣村、上灣村、椒生村、塬上村、嶺后村組成茂陵生產大隊,歸扶風縣絳帳…[詳細] |
椒生村 | ~214 | 村莊 | 1958年9月,五泉鄉撤銷,絳帳人民公社成立,絳帳人民公社下設五泉、上宋等五個生產管理區。椒生村、小溝村、下灣村、上灣村,塬上村、嶺后村組建成立茂陵生…[詳細] |
夾道村 | ~215 | 村莊 | 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歸扶風縣第四區(畢公區)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保甲制,歸畢公聯保管轄。民國二十九年…[詳細] |
曹溝村 | ~216 | 村莊 | 民國初期,沿用清制。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隸屬于扶風縣第四區(畢公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保甲制,隸屬于…[詳細] |
曹堡村 | ~217 | 村莊 | 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歸扶風縣第四區(畢公區)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保甲制,隸屬于畢公聯保。民國二十九年…[詳細] |
崔家寨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1956年2月,畢公鄉撤銷,設立五泉鄉。崔家村歸五泉鄉管轄。1958年9月,五泉鄉撤銷,扶風縣絳帳人民公社五泉生產管理區成立。崔家村、文家村、桶張村、…[詳細] |
蔣家寨村 | ~220 | 鎮鄉結合區 | 明代,歸扶風縣寨子里管轄。清代,隸屬于武功縣楊陵鎮。民國初年,沿用清制。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隸屬于武功縣西三鄉。民國…[詳細] |
周李村 | ~221 | 村莊 | 1958年9月,周家、李家、帥家、屈家組建成立周家生產大隊,歸扶風縣絳帳人民公社五泉生產管理區管轄。1958年12月,扶風縣并入興平縣,周家生產大隊歸…[詳細] |
官村村 | ~222 | 村莊 | 民國二十年(1931年)實行區、鄉(鎮)、閭、鄰制,隸屬于扶風縣第四區(畢公)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保甲制,歸扶風縣帥家聯保管轄,19…[詳細] |
地名由來:
由鎮內五泉村得名。
基本介紹:
五泉鎮位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西側10公里處,全鎮轄19個行政村,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萬人,其中鎮區人口4千多人。全鎮總面積26.64平方公里。鎮區規劃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公里,總面積2平方公里。2003年全鎮工業農業總產值達1.7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6千萬元,財政收入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8元。
近年來,該鎮依托楊凌農業科技優勢,圍繞“畜禽、良種、果品、設施農業”等農業骨干項目,加快培育以特色經濟為主的小城鎮主導產業,形成了“南菜、北果、中工商”的產業布局,建成了良種繁育、設施農業、奶畜、雜果、苗木花卉等生產基地,促進了全鎮經濟快速穩步的發展。
為了加快農副
榮譽排行:
2023年7月,五泉鎮被命名為第三批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鄉鎮(街道)。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五泉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6年10月,五泉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2009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五泉鎮為陜西省重點鎮。
文化旅游:
這里是“楊凌的后花園”,小湋河位于楊凌北部一條東西向貫穿關中西部的溝壑峽谷內,是渭河的一個支流。峽谷內青山蔥郁,綠;ü龋鷳B自然。置身其間,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水聲,是難得的天然的氧吧。行走
隋泰陵是隋王朝的創立者——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氏的合葬陵,位于楊陵區五泉鄉王尚存東北200米處,當地叫三峙塬,群眾稱泰陵為“楊家陵”,楊陵地名由此而來。陵冢封土為覆斗形,東西橫距166米
歷史沿革:
明清屬扶風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扶風縣四區。
1950年2月,屬第四區。
1956年3月,設五泉鄉。
1958年9月,屬絳帳鄉,10月為絳帳公社五泉管理區。
1961年,設五泉公社。
1982年10月,屬楊陵區。
1984年3月,改設鄉。
1998年7月,改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