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蜀河鎮 | 隸屬:旬陽市 |
區劃代碼:610981103 | 代碼前6位:610981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G |
長途區號:0915 | 郵政編碼:725000 |
轄區面積:約153.0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69萬人 |
人口密度:約17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5個社區、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蜀河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境內蜀河而得名。蜀河古稱“育溪”。北魏曾在蜀河口設育陽縣。清末及民國期間,蜀河口為蜀河鋪。…[詳細] |
三官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因古建筑遺跡(三官殿)而得名。在1952年,此地為原何家鄉三官村、胡家村、曹家村;1958年,三村合并稱三官大隊;1967年,改稱東方紅大隊;1980…[詳細] |
蘭灘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漢江穿過境內,有一河灘,水流湍急,船只很難上,因稱為難灘,后歷史更變為蘭灘,故而得名。…[詳細] |
高橋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因建筑物(其境內早期建造有高架橋)而得名。…[詳細] |
龍頭嘴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原來是蜀河鎮三官集中安置小區,因位于龍頭嘴而得名。…[詳細] |
傅家灣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1998年,原王家灣村與傅家灣村合并,成立傅家灣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七家洼村 | ~204 | 村莊 | 2005年,原瓦安村與七家洼村合并,成立七家洼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呂關村 | ~205 | 村莊 | 1998年,將原晏溝村與閭關村合并,成立閭關村村民委員會。自設立村民委員會以來,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觀堂溝村 | ~206 | 村莊 | 因建筑物得名,在其境內有一座觀堂,故名。…[詳細] |
郅家灣村 | ~208 | 村莊 | 1998年,將原晏安村與郅家灣村合并,成立郅家灣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寨坡村 | ~210 | 村莊 | 1998年,將原焦山村與寨坡村合并,成立寨坡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黃場村 | ~211 | 村莊 | 1998年,原王家莊村四組與黃場村合并,成立黃場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施家溝村 | ~212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溝叫施家溝而得名。1998年,原棠梨樹埡村與施家溝村合并,成立施家溝村村民委員會;2005年,原王家莊村又并入該村,仍稱施家溝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曼灣村 | ~214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地叫曼灣而得名。1998年,將原青河村與曼灣村合并,成立曼灣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文家山村 | ~217 | 村莊 | 在1950年,屬于仙灘鄉文家村;1955年,改為仙灘村;1956年,稱顯明農業合作社;1958年稱仙灘大隊;1964年,改稱顯明大隊;1985年,改稱…[詳細] |
大東溝村 | ~218 | 村莊 | 因地形地勢地貌得名,其境內有沙溝東側支流經過取名。…[詳細] |
羅家坡村 | ~219 | 村莊 | 在1950年,此地稱羅家村;1956年,稱高星農業合作社;1958年,改稱高星大隊;1985年,更稱羅家坡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小山岔村 | ~220 | 村莊 | 在1950年前,此地屬于三岔鄉第九村;1956年,稱東明農業合作社;1958年,稱東明大隊;1985年更稱小山岔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沙溝村 | ~222 | 村莊 | 此地因有東西兩條溝交匯后流入漢江,在漢江與溝口交匯處形成一座大沙丘,故稱其為沙溝。因。…[詳細] |
渡口村 | ~223 | 鎮鄉結合區 | 因地形地勢而得名。村前曾為漢江通蜀河鎮的“渡口”,故流傳下來名為渡口。…[詳細] |
龍池村 | ~225 | 村莊 | 相傳,在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大水池,里面盤踞著兩條真龍,因對雇傭的仆人過分吝嗇,其中一名仆人認為唐姓得道是因為真龍的緣故,所以想出一計,把池水放干枯竭,導…[詳細] |
祝家村 | ~226 | 村莊 | 在1951年,此地稱團結村;1958年,改稱魚王大隊;1967年,更稱永勝大隊;1980年,改稱祝家大隊;1984年,公社改鄉后隸屬蘭灘鄉,更稱祝家村…[詳細] |
龍潭村 | ~227 | 村莊 | 因此地有龍潭河,故得名龍潭村。2005年,原茅坡村和王老莊村合并,成立龍潭村村民委員會,隸屬原蘭灘鄉;2011年,機構改革撤蘭灘鄉后隸屬于蜀河鎮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蜀河而得名。蜀河古稱“育溪”。北魏曾在蜀河口設育陽縣。清末及民國期間,蜀河口為蜀河鋪。
基本介紹:
蜀河鎮位于旬陽縣城以東53公里處,北依秦嶺、南傍巴山,臨漢江而攜蜀河,東與仙河鄉、蘭灘鄉接壤;南與白河縣倉上鎮毗鄰;西與棕溪鎮、關口鎮交界;北與雙河鎮、廟坪鄉相連。其境內現保存較為完整的黃州館、楊泗廟、清真寺等民清古建筑,已成為該鎮獨特的文化資源。
該鎮通過兩次機構撤并,全鎮現轄17個行政村,一個社區居委會,124個村(居)民小組,8998戶,31635人。轄區面積153.02平方公里,有耕地2168公頃。蜀河鎮地處秦嶺南坡,漢江北岸,屬亞熱帶北緣,秦嶺阻北方寒流南下,擋南方濕熱空氣北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寒暑交替,四季分明,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除此,地下的礦藏也十分豐富,鉛鋅礦
榮譽排行:
2021年11月,蜀河鎮入選陜西省鄉村振興示范鎮。
2019年12月,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蜀河鎮為2019年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及鄉村旅游示范村 。
2015年7月,蜀河鎮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名單。
2014年7月,蜀河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4年2月,蜀河鎮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9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蜀河鎮為陜西省重點鎮。
2009年1月,蜀河鎮上榜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文化旅游:
楊泗廟位于蜀河古碼頭巖壁之上,處于蜀河古鎮的最南端。座西向東,西依后坡而南臨漢江,大門正對著蜀河與漢江的交匯之處。楊泗廟為清代蜀河“船幫”的會館,按殘碑推斷,應該是創建于清朝中期。據旁立的殘
黃州會館黃州會館位于距旬陽縣城63公里處的蜀河古鎮,為清代“黃幫”,(即黃州籍客商)所建,據現存光緒元年(1875年)碑記推斷,其始建年代約為清代中期,后經分期造作,至同治十二年(1873)
蜀河城墻時代:南宋—明清地址:安康市旬陽縣蜀河鎮蜀河社區保護范圍:東、南至崖壁,西至蜀河后坡,北至蜀河古街。建設控制地帶:A區西、北面外延10米,東、南面同A區。2014年,蜀河城墻被陜西省
清真寺,座落在蜀河鎮上街背后一座名叫“炮樓子”(因山頂上解放前筑有守鎮的軍事工地故得名)的山腳下巖邊上,坐西面東,居高臨下,蜀河鎮盡收眼底。沿老街北行,過黑溝橋(古稱“興文橋”)西拐約幾十米
蜀河電報局舊址時代:清地址:旬陽縣蜀河鎮蜀河社區后街保護范圍:東、西、北至舊址本體,南至舊址本體外擴2米。2018年,蜀河電報局舊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蜀河聯保。
1949年,成立蜀河鄉。
1950年,改稱蜀河街。
1956年,始稱蜀河鎮。
1961年,成立蜀河公社。
1984年,復設蜀河鎮。
1996年,沙溝鄉、何家鄉、三官鄉并入蜀河鎮。
2011年,蘭灘鄉并入蜀河鎮。
蜀河古鎮,位于旬陽縣城以東53公里,漢江與蜀河交匯之處,人文歷史悠久,八方商賈云集,五方雜處,經濟繁榮,史有“小漢口”美譽,南北文化交融,名勝古跡各異,今被譽為“漢江岸邊小明珠”。蜀河八大件作為地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