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趙村,位于隴海鐵路南邊,距西寶中線北約500余米。北與趙村鎮趙官村、西溫坊村相鄰,東南與湯坊鎮北安谷村、五豐村相鄰,西與宋莊村、大通坊村、馬嵬坡車站相鄰。由寨子、小趙堡、郭家坊3個自然村組成,370戶,1543人,全村總面積1860畝,耕地1400畝。主導產業為辣椒、大蒜。2013年農民人均收入9140元。
(村名來由)因趙姓人在此村居住且村子較小而得名,現已無趙姓人居住。小趙村由寨子、郭家坊、小趙堡三個自然村組成,寨子村是明朝年間兄弟四個帶家攜口20余人,從現在的武功縣埪頭村逃難遷移而來,現有180余戶800多人。小趙堡居住在本村已有500多年歷史,以康戶、賈戶、田戶為主,郭家坊是解放前從現在的趙村鎮趙官村遷移而來,現在有30余戶150多人。
(村民姓氏及來源)小趙村自古以郭、張、康姓為主,田、賈、肖等姓也在村中分布,占全村人口10%,多為外來遷移。
(行政隸屬及演變)小趙村解放前歸趙莊管轄。解放初為一區管轄。1958年后歸火箭人民公社管轄。六十年代初起隸屬桑鎮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至今隸屬桑鎮人民政府管理。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
張超會(書記、村主任)
(歷史遺跡)小趙村農歷3月29日古廟會,傳說叫看娘會,也叫看忙會。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及孩子們提上麻花及米糕孝敬老人,趕集人在此會上購買夏忙用具、換季衣服、牲畜。這個古會在周圍名聲大,熱鬧非凡,當地有“寨子會不去,腸子都能悔青”的說法。
小趙村地處興平西南鄉,民俗頗有特點;閱始奕,來客迎親都要吃臊子面,不論多少人,調一鍋湯,挑一筷頭面,面吃完之后,又將剩湯倒入鍋中,不論男女老少都不嫌棄。用上輩人的話說叫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團團圓圓,和和氣氣。雖然這幾年政府提倡講衛生,減少傳染性疾病,可風俗習慣還是改變不了。走親戚必須提上籠籠帶上白蒸饃。正月初幾,女兒女婿回娘家。初五一過舅家送燈籠。農歷三、四月份,女兒女婿看忙。五月端午節舅爺舅家送粽子六、七月份,女子女婿看忙后,九月九,舅爺舅家送花饃。禮尚往來互訴家常,問寒問暖,談論農家話,加深親情。用當地人的話說:“籠籠來,籠籠去,籠籠不來斷了路!
(名人簡介)
康玉林,( 1920年—1999年),中共黨員。在解放前,擔任小趙村農會主席,積極宣傳踐行黨村對農村各項方針、政策、配合軍管會、工作組為鞏固農村紅色政權和土地革命運動,在興平地區使小趙村起到了典范作用,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52年10月1日,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代表西北5省12位勞模給毛澤東、周恩來敬酒。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受到了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接見。
張普選,男,1956年出生,中共黨員,曾任甘肅九泉市副市長。
張崗崗,男,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陜西消防武警總隊參謀長。
(經濟發展)小趙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辣椒、大蒜,是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鮮紅的桑鎮辣椒、白皮大蒜全國有名。養殖業以生豬、雞、牛、羊,戶養為主,全村生豬存欄500余頭、雞存欄8000多只,牛存欄50多頭,外出務工人員500多人,2010年,人均收入達到5800多元。
(社會事業)2006年投資120萬元,拆除小趙小學土木結構瓦房,建起了二層十五間教學樓和7間會議室。2009年建成農家書屋,藏書2000冊,雜志150冊,定期免費開放。2010年建成500平方米群眾健身休閑廣場,安裝健身器材6件(套);新建10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教學設備有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育,教育基礎設施完善。全村新農合實行全覆蓋,新農合參保率達95%,有線電視用戶280戶,用戶率達8%,140戶生活做飯使用了沼氣清潔能源,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村容村貌)村內街道全部硬化,5米寬的水泥路貫穿三個自然村。2007年,隨著國家通村公路建設實施,修成1公里西寶中線至村口水泥路。2009年,修通了西寶中線至宋莊村2.3公里的通村公路,小趙村到西寶中線,北線鄰村宋莊、大通坊鎮政府、西寶北線、全線貫通,解決了群眾出行難,農副產品銷售難問題,為村子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投資20余萬元,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群眾娛樂廣場,安裝了景觀燈,體育健身器械。投資10萬元建成村兩委會辦公室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