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靈源鎮 | 隸屬:乾縣 |
區劃代碼:610424110 | 代碼前6位:610424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D |
長途區號:029 | 郵政編碼:712000 |
轄區面積:約27.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7萬人 |
人口密度:約60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五星村 | ~200 | 鎮中心區 | 1966年該村有5個生產隊,后而得名五星村。因村委會位于在靈源鎮五興村,故命名五興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孝義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約在宋時,這一帶群眾家寒親老者,每遇喪葬大事,相互資助。清時曾成立“孝義會”。一家有事,全會各員,出資助之,不使累債,經若干年,互助之資,恒相抵消,結…[詳細] |
靈源村 | ~204 | 村莊 | 因該村區域內有唐時所建之靈源寺,故名靈源村。因該會委會駐地位于靈源村,故命名為靈源村村民委員會。靈源村村民委員會系靈源鎮下轄的村級村民自治組織。…[詳細] |
豐興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建村時,村名含義說法有二,一是酆、張兩姓始居而得名。后來酆姓在此遷徙,酆字簡化為“豐”字,得名豐張;二是張姓首居,以祝愿豐富之意起名豐張。豐興村村…[詳細] |
市興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此地原為牛市村,又名陳文家村,“市”字和“興”字旨在人民對牛市村興旺的渴望,故取名市興村。…[詳細] |
大王村 | ~209 | 村莊 | 明初,今本縣薛祿鎮薛宅村部分王姓分居此地得名王家堡。此村發展較快,至明萬歷年間村大人多,部分群眾遷居村東北,新村人丁興旺,發展較快,規模不斷擴大,人數…[詳細] |
佛留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佛留村,又名傅留村。據史書記載殷商宰相之后傅留曾做官秦國好畤和隱居于龍潭溝,在此修建傅相祠,時稱傅留亭。因傅佛同音,傅留即為佛留。漢哀帝劉欣御筆“佛留…[詳細] |
地名由來:
唐時此地建有靈源寺,故名。
基本介紹:
靈源鎮位于乾縣縣城以東10公里處,東臨禮泉縣城,西接陽洪鎮,312國道穿境而過。全鎮轄7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71個村民小組,全鎮人口2.4萬人,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萬畝。
全鎮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已建成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大棚菜、香菜生產基地,花菇生產基地,鑫騰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今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05億元,鄉鎮企業產值8000萬元,糧食生產1.49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
鎮區有衛生院、初級中學各1所,完小10所,初小3所,5個教學點,在校學生4600名,教師193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
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秦地。
明、清兩代屬車鄉七里,后被分為陽蘇里、教義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陽莊聯保。
1949年6月,屬楊莊區。
1956年3月,鄉成立靈源鄉。
1958年9月,陽洪、靈源、大楊3鄉合并建成東風公社。
1958年,撤大縣,東風公社更名陽洪公社,靈源屬其管轄。
1961年,陽洪公社分成陽洪、大楊2個公社,靈源屬陽洪公社。
“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東風公社。
1971年5月,成立靈源公社。
1984年